冰凘的意思、冰凘的詳細解釋
冰凘的解釋
亦作“ 冰澌 ”。1.解凍時流動的冰。 宋 蘇轍 《遊城西集慶園》詩:“冰澌片斷水光浮,柳線和柔風力輭。” 宋 周邦彥 《南鄉子》詞:“自在開簾風不定,颼颼,池面冰澌趁水流。” 清 曹寅 《後陶留飲香河書屋》詩:“無多柳葉連橋暗,漸減冰凘落照斜。” 清 吳錫麒 《春霁圖》曲:“響冰澌急溜放前沽,灑斜陽破6*網攔橫浦。”
(2).冰棱。 宋 張元幹 《夜遊宮》詞:“半吐寒梅未坼,雙魚洗,冰澌初結。”《金史·世祖紀》:“時十月已半,大雨累晝夜,冰凘覆地, 烏春 不能進。” 元 王子端 《大江東去·癸巳暮冬小雪》詞:“冰凘生硯,問誰先得佳句。”
詞語分解
- 冰的解釋 冰 ī 水因冷凝結成的固體:冰塊。冰淩。冰箱。冰窖。冰雕。冰封。冰球。冰鎮。冰釋(像冰一樣融化,喻嫌隙、懷疑、誤會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結晶成固體,呈結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腳。 用冰貼近東西使其變涼:把汽水冰上。 潔白明徹:冰绡。冰心。冰清玉潔。冰肌玉骨(.形容婦女的皮膚;.形容梅花的高潔)。 炭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凘的解釋 凘 ī 解凍後隨水流動的冰塊:“流凘紛兮将來下。”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冰凘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冰凘”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解凍時流動的冰
指春季冰面融化後隨水流動的冰塊,常見于詩詞中描寫初春景象。例如:
- 宋·蘇轍《遊城西集慶園》詩:“冰澌片斷水光浮,柳線和柔風力輭。”
- 宋·周邦彥《南鄉子》詞:“池面冰澌趁水流。”
-
冰棱
指冰凝結成的尖銳形态,多用于形容寒冷環境中的冰晶或冰柱。
二、字形與讀音
- 拼音:bīng sī
- 字形拆分:
- “冰”指水凝結的固體;
- “凘”為形聲字,從“冫”(冰)、“斯”聲,本義即解凍的流冰。
三、文學中的運用
該詞多用于古典詩詞,通過“冰凘”意象表現季節更替或清冷意境。例如清代曹寅的詩句“漸減冰凘落照斜”,描繪了冰消融時夕陽斜照的畫面。
四、相關詞彙
- 同義詞:冰澌、冰淩
- 關聯詞:凘渙(冰融化)、凘流(流動的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用法,可參考宋代文學作品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冰凘這個詞是描述冰凍的狀态或者嚴寒的寒冷。它的拆分部首是冫和口,冫表示冰,口表示聲音。它的筆畫是7畫。該詞源自漢語,很早就開始使用。在繁體字中,冰凘的寫法為冰凍。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對于冰凘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寫法,因為語言和文字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下是一個冰凘的例句:“這個冬天真的很冰凘,記得多穿些衣服。” 冰凘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冰凘寒風、冰凘天氣等。它的近義詞可以是冰封、冰凍,反義詞可以是炎熱、溫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