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銅鑄的人像。《漢書·郊祀志下》:“ 建章 、 未央 、 長樂宮 鐘虡銅人皆生毛,長一寸所,時以為美祥。” 唐 韓翃 《送王侍禦赴江西兼寄李袁州》詩:“井上銅人行見無,湖中石燕飛應盡。” ********* 《遇釋無鄰知舊友某尚客金陵作此寄之》詩:“食子隻今迷日月,銅人應更泣觚棱。”
(2).指銅制人體針灸經絡穴位模型。最早為 宋 王惟一 于 天聖 五年 公元1027年 創鑄。 宋 李薦 《寒食》詩:“我亦茅簷自鑽燧,煨針燒艾檢銅人。” 清 黃宗羲 《王征南墓志銘》:“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
“銅人”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涵蓋曆史、醫學及文化等多個維度:
曆史用途
古代多鑄造銅人作為宮殿、廟宇的裝飾物,常刻有銘文或用于象征祥瑞。例如:
别稱與形制
銅人亦稱“金人”“鐘鐻”,因其空心結構類似鐘,故部分文獻以“鐘”代稱。
醫學意義
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太醫王惟一首創銅制人體模型,标注針灸穴位,用于教學與考核。此模型被稱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成為古代中醫教育的重要工具。
後世影響
清代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提及銅人圖法在武術點穴中的應用,顯示其影響超出醫學領域。
在動漫《秦時明月》中,“銅人”被設定為墨家禁地中的機關獸,結合武俠元素賦予其神秘色彩。
“銅人”一詞的核心含義為銅鑄人像(曆史裝飾)和針灸模型(醫學工具),現代文化則擴展了其象征意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後漢書》《西京雜記》等古籍及宋代醫學文獻。
《銅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銅制成的人形物體。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制作精細、栩栩如生的銅雕人像。
《銅人》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金”和“亻”。其中,“金”是漢字的金屬類部首,表示與金屬相關的意思;“亻”是人類部首,表示與人相關的意思。
《銅人》一共有8個筆畫。
《銅人》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晉文公紀》中:“并雕銅人數出關。”這是在形容晉文公制作了一批雕刻精美的銅人雕像。
《銅人》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銅人」。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些不同于現代的寫法。例如,《銅人》在古代的寫法是「銅人」,“金”部的口旁部分在古代寫作「釒」,而“亻”部則略有變化。
1. 這座寺廟裡有一尊巨大的銅人,栩栩如生。
2. 那位鑄造師用銅制作了一尊精美的銅人雕像。
銅人的相關詞彙有:銅像、銅雕、銅制品、銅鑄等。
銅人的近義詞有:青銅人、銅制人、銅像等。
銅人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立詞,但可以用其他詞彙來表示與銅人相反的概念,比如:木人、塑料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