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誣污 ”。亦作“ 誣洿 ”。誣蔑;玷污。《史記·田叔列傳》:“ 杜大夫 及 石氏 使人謝,謂 田少卿 曰:‘吾非敢有語言也,願 少卿 無相誣污也。’” 宋 司馬光 《龔君賓論》:“﹝ 王莽 ﹞又欲誣洿清士,以其臭腐之爵祿,甘言諛禮,期於必緻。” 茅盾 《路》一:“也是少爺出身的 薪 好像閨秀被人誣污似的很生氣。”
“誣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詞義
該詞指通過捏造事實或虛假言論對他人進行污蔑、玷污名譽的行為,核心含義是“用不實之詞損害他人清白”。
寫法變體
存在三種常見形式:“誣汙”“誣污”“誣洿”,三者含義相同,屬于異體字關系。
曆史用例
現代文學應用
茅盾小說《路》中,用“誣汙”描述角色被污蔑時“如閨秀受辱”般的憤慨,說明該詞在近現代仍用于表達人格受辱的語境。
使用場景與近義詞
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近義詞包括“诽謗”“中傷”“構陷”等,但“誣汙”更強調通過虛假内容直接玷污他人名譽的行為特征。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建議查閱《史記》《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誣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無端地诽謗、诋毀他人名譽。
《誣汙》的部首是讠頭部,并且由7個筆畫組成。
《誣汙》的來源較為複雜,是由兩個不同的漢字組合而成。其中,“誣”是由“言”和“午”組成,表示了人們在言語中誣告他人;“汙”是由“氵”和“雨”組成,表示了污染或污穢的意思。
《誣汙》的繁體字為「誣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詞語《誣汙》的所用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1. 他被誣汙為偷竊犯,但事實上他是清白的。
2. 這是一起造謠誣汙他人的案件,應該嚴肅處理。
誣告、污辱、中傷、讒言
毀謗、诽謗、中傷、污蔑
贊揚、褒獎、稱贊、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