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品質量好,價格便宜。 鄭觀應 《盛世危言·禁煙下》:“本年所收之漿必待隔年出售,氣味乃厚。如派人學製,復儲一年,則物美價廉,争先樂購。”《人民日報》1965.5.1:“我們要生産更多物美價廉的日用品,逐步滿足城鄉人民正常生活消費。”
“物美價廉”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物品質量優良且價格低廉,體現了高性價比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該成語由“物美”(物品質量好)和“價廉”(價格便宜)兩部分組成,強調商品既優質又實惠。例如,和均指出其核心含義是“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鄭觀應《盛世危言·禁煙下》中提及“物美價廉,争先樂購”,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也使用“價廉物美”表述。現代用法延續了這一含義,多用于商業宣傳或消費者評價。
用法與語境
消費者心理角度
提到,真正的“物美價廉”更多是心理感受。消費者往往通過對比價值與價格産生“占便宜”的滿足感,而非絕對的低價或高質量。
注意事項
需與易混淆詞“物廉價美”區分。後者可能隱含“物品廉價但價格看似優惠”,帶有貶義,而“物美價廉”始終為褒義。
“物美價廉”既承載了漢語文化中對經濟實惠的追求,也反映了消費行為中的心理機制。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
物美價廉是一個成語,形容商品物品的質量好,價格低廉。
拆分部首和筆畫:
物(wù):包含了“牛”字作為部首,共有4畫。
美(měi):包含了“羊”字作為部首,共有9畫。
價(jià):包含了“人”字作為部首,共有8畫。
廉(lián):包含了“廣”字作為部首,共有8畫。
來源:
“物美價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商業文化和傳統觀念。它強調了物品的質量和價格是比較合理的,對于中低收入人群來說非常實惠。這個成語常常被用來描述商家的經營策略,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繁體:
繁體字中的“物美價廉”為“物美價廉”。在繁體中字形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物”字的寫法為象征“馬”的形狀,表示物品。而“美”字的寫法為“大”字旁邊加一個“羊”字,表示美麗。參考古代字典,古時候由于字形的演變,部分字形已經發生了變化。
例句:
這家飯館的菜品物美價廉,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組詞:
1. 物品:指各種各樣的實物。
2. 價值:指物品的價格或者所帶來的實用性、美觀性等方面的價值。
3. 廉價:指價格低廉。
近義詞:
劃算、經濟實惠、物廉價美、便宜實惠。
反義詞:
貴價、昂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