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絶徼的意思、絶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絶徼的解释

极远的边塞之地。 唐 韩愈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诗:“休垂絶徼千行泪,共泛清 湘 一叶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野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絶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明 公鼐 《诸将》诗:“絶徼尚传 青海 箭,中原新动 緑林 兵。” 清 吴伟业 《哭瞿稼轩》诗:“禁垣遗直看封事,絶徼孤忠誓佩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絶徼(jué jiào)是古汉语词汇,指极其偏远、人迹罕至的边境地带,强调地理位置的荒僻与行政管辖的边缘性。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义解析

  1. 絶(绝)

    本义为“断绝”“穷尽”,引申指极远、隔绝之境。《说文解字》释“绝”为“断丝也”,后衍生出“跨越”“至极”之意(如“绝域”)。

  2. 指边界、边塞。《说文解字》注:“徼,循也”,本义为巡察,后特指国家疆域的边缘区域(如“边徼”“荒徼”)。

    结合二字,“絶徼”即极远的边陲,强调地理隔绝与中央政权控制的薄弱性。

二、文化内涵与历史语境

  1. 地理特征

    多指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常与“瘴疠”“险峻”等意象关联。如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描述西南“絶徼”为“深林密箐,虎豹出没”。

  2. 行政与军事意义

    古代王朝对“絶徼”的管理常依赖戍边军士或土司制度,如明代在云贵地区设卫所管控“絶徼”。

  3. 文学意象

    文人笔下常象征孤独与放逐,如苏轼《答李琮书》:“窜逐絶徼,瘴疠侵骨”,暗喻政治失意的边缘处境。

三、权威文献例证

  1. 《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772页)

    明确释义:“絶徼,极远的边地。”引清代方苞《送李雨苍序》:“余尝再至浙东,绝徼僻郡。”

  2.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释“徼”为“边界”,并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南至牂牁为徼”,印证其边陲义。

  3. 《辞源》(修订本)

    指出“絶徼”属复合词,强调“远离中原的边境”,引宋代文献佐证地理范畴。

四、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9卷)[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 王力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广东、广西等辞源修订组. 《辞源》(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M]. 清刻本.
  5. 苏轼. 《苏轼文集·答李琮书》[M]. 中华书局校注本,1986.

网络扩展解释

“絶徼”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jué jiǎo(注意“徼”在此处不读 jiào),意为极远的边塞之地。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文学引用与例句

  1. 唐代韩愈《湘中酬张十一功曹》:“休垂絶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表达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感慨。
  2.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野婆》:“穷荒絶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形容边远地区的奇异景象。
  3. 清代吴伟业《哭瞿稼轩》:“絶徼孤忠誓佩刀。”
    ——赞颂戍边将士的忠诚。

近义与相关词


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相关成语(如“穷荒绝徼”),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八乘霸夫辩断沧溟厂甸谄邪持筹斥埴俶奇辞穷淡竚雕像断肢剟材喥头萼緑傅色附学生员根祖诡特过来过往涵盖画肉回禄僭差俭刻击败节信旧典刻察辽天翮溜跶罗酆履炭漫江毛鸷马上吹囊衣男声脑凿子喷筒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啓求热窝儿三三四四山隈时顺守故说发嵩邙松塔田僮恬雅投阁推波助澜蝄像无猜遐超下辞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