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蓑衣。用竹葉或草、棕編成的雨披。《水浒傳》第十九回:“船頭上立着一個人,頭戴青箬笠,身披緑簑衣。”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十章:“他身上隻披了一件竹葉簑衣,卻沒有戴竹笠。”
“蓑衣”的正确寫法應為“蓑衣”(“簑”為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蓑”),是一種傳統雨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蓑衣是用不易腐爛的草(如蓑草)或棕榈皮編織成的防雨衣物,常與鬥笠搭配使用,用于遮風擋雨。古詩詞中多有提及,如“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材質與結構
若需了解具體編織工藝或更深入的曆史背景,可參考的詳細工藝描述。
《簑衣》是一個表示古代漢字的詞語,它指的是一種由竹木做成的雨衣。人們穿上它可以防止雨水淋濕身體。
《簑衣》的部首分别是竹和衣。根據這兩個部首的位置,它的拆分順序是竹-衣。根據拆分後的部首數,它有8個筆畫。
《簑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出現在古代兒童讀物《雜飲箸貞觀雜錄》中。該詞實際上是簑衣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略有不同。以《簑衣》為例,它的寫法中衣字的右邊是一個象征竹子的部分,表示簑衣是由竹片制成的。
1. 他背上背着一件簑衣,準備出門前往農田。
2. 簑衣是古代人們抵禦雨水的最好選擇。
與《簑衣》有關的組詞有:簑帽(由竹制成的帽子),簑巾(由竹制成的巾帕)。
與《簑衣》相近義的詞語有:雨衣、雨披。
與《簑衣》相反義的詞語有:吸水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