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狷行的意思、狷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狷行的解釋

猶潔身。 蘇曼殊 《非夢記》:“止于 波羅寺 。寺為 明 時舊構,風景大佳。生飲水讀書,狷行自喜,人間幻景,一一付之淡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狷行”是由“狷”與“行”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指潔身自好、謹慎守節的行為方式,強調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的品格特征。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基本釋義

    “狷行”指性格耿直、行事有所不為的操守,常與“狂”相對。《論語·子路》中提到“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奠定了該詞的儒家倫理基礎,指代不違背原則的克制行為。

  2. 字義分解

    • 狷:本義為拘謹、潔身自好。《說文解字》釋為“褊急也”,後引申為不同流合污的品性(《古代漢語詞典》)。
    • 行:指行為、舉止,如《禮記》中“行己有恥”強調行為需符合道德約束。
  3. 出處與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如《漢書·藝文志》評價諸子學派時提到“狷行以矯世”,指以清高行為矯正世俗風氣。唐宋詩詞中多用于形容隱士或文人不慕名利的風骨。

  4. 現代使用範疇

    現代漢語中,“狷行”多用于文學評論或曆史研究領域,例如描述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狷行精神(《中國文學史》)。在心理學範疇,可對應“内向型高道德标準人格”特征。

  5. 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清行、廉行、耿行
    • 反義詞:媚行、谄行、隨行

(注:因《漢語大詞典》網絡版需訂閱訪問,此處未提供直接鍊接;《論語》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第十三篇。)

網絡擴展解釋

“狷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àn xíng,其核心含義為潔身自守,強調不隨波逐流、保持自身節操的行為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例證


3.相關性格特征

狷行者的行為常伴隨以下特質(參考“狷”的延伸釋義):


4.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狷行”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用于形容不慕名利、注重個人修養的行為。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消極的“孤僻”混淆。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古籍《論語》或近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安恤豹祠測地線差擇插座城阃當晝倒納敵鬥滴溜地峽鬥嚻風俗風恬浪靜鳳仙花分解者華輝回娘家餰粥角知頰上三毛雞蛋裡挑骨頭界紙季候風警阙羁鳥金迷紙碎爵次矩陣元枯龜魁蛤逵途朗朗乾坤良寶柳拐子骊岫慮私蟊蜮沒頭神沒行止霿雺瞑目撓虎内拽庖馔澎澎渤渤千依百順茹古涵今贍賜上溢下漏生體守列訟曲俗不可醫陶泥條派推口頑素無遮大會諴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