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若庸俗,則不可救藥。語出 宋 蘇轼 《于潛僧綠筠軒》詩:“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俗不可醫”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出自宋代蘇轼的《于潛僧綠筠軒》詩:“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意為:人瘦了還能養胖,但讀書人的庸俗卻無法改變。)
形容俗氣已深,不可救藥,多指人的氣質、行為或審美過于庸俗,難以糾正。
蘇轼原詩通過對比“瘦”與“俗”,強調精神層面的庸俗比外在缺陷更可怕。
《俗不可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些庸俗、愚昧的行為、态度或思想,無法通過教育、改變等方式來治愈或改變。
《俗不可醫》的拆分部首是人、口、匚、匸,共計13畫。
《俗不可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老子·第六十四章》:“俗之不可欲,以觀其眇。俗之不可譽,以觀其徼。‘醫之聖也,藥之賢也,不師而庸,猶且』。”古代繁體字為「俗不可醫」。
在古代,「俗不可醫」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常見的寫法有「俗不能栥」、「俗不能高」等。
他的思想觀念十分庸俗,真是《俗不可醫》。
庸俗、愚昧、不可治愈、難以改變等。
頑固、執迷不悟、死闆、教化不得、改不了等。
明理、豁達、開化、易于教化、易于改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