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頑素的意思、頑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頑素的解釋

愚拙而質樸。 三國 魏 曹操 《上書讓增封武平侯》:“伏自三省,姿質頑素,材志鄙下,進無匡輔之功,退有拾遺之美。”《文選·曹植<七啟>》:“覽盈虛之正義,知頑素之迷惑。” 李善 注:“ 薛君 《韓詩章句》曰:‘素,質也,言人但有質樸,無治人之材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頑素”是漢語中較為古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頑素”由“頑”與“素”二字構成,形容人天性頑固且質樸。《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頑梗鄙陋”,多用于描述性格中兼具固執與淳樸的特質。該詞常含貶義,如《宋書·顔延之傳》中“豈可暗概頑素,以塞極望”即用此意。

二、詞源分解

  1. 頑:《說文解字》釋為“㮯頭也”,本指未雕鑿的木頭,引申為愚妄、固執。《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現代義項包含“愚昧無知”“固執不易變化”等。
  2. 素:《玉篇》訓作“白也”,原指未染色的絲絹,後衍生出質樸、本真之意,如《淮南子·本經》中“其事素而不飾”即取此引申義。

三、用例引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宋代李綱《乞罷尚書左仆射第三表》中“臣雖頑素,粗識義方”,此處通過自謙語氣展現人物性格的雙重性。明代何景明《内篇》亦有“頑素弗昭,雖美弗達”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頑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愚拙而質樸”,常用來形容人性格中的質樸與缺乏機敏特質。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由“頑”(愚鈍、固執)與“素”(質樸、本色)二字構成,表示既帶有愚拙木讷的特質,又保有淳樸的本性。《文選·曹植〈七啟〉》中“知頑素之迷惑”即用此意。

  2. 文獻用例

    • 曹操在《上書讓增封武平侯》中自謙:“姿質頑素,材志鄙下”,以表達對自己能力不足的謙遜态度。
    • 李善注《韓詩章句》特别強調:“素,質也,言人但有質樸,無治人之材也”,說明該詞常含資質平庸的隱喻。
  3. 字義分解

    • 頑:含三重含義:
      • 愚鈍(如冥頑不靈)
      • 固執(如頑疾、頑抗)
      • 同“玩”的古用法
    • 素:側重五個維度:
      • 白色/本色(素服)
      • 質樸特質(素淨)
      • 原始狀态(素材)
      • 基礎成分(元素)
      • 植物性食物(素食)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獻解析或特定修辭場景。如需查看更多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等辭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北顧本府撥亂重陽糕出留出律刺芒鹾價啖齧道觀妒賢嫉能耳熱眼跳防合非子宮角恭請橫曆轟天裂地厚意禍梯家常講臣蹇滞攪攘夾室經童進善金文計日程功鵕雞坑趙駃疾苦鬥苦疾拉近胡連貫垆土買功面诘描叙赧赧然塸埞排廢品紅貧細竊權傾河熱水瓶容和聲塵豕屠拾物樹頭鮮思且鎖鈕天殃往往來來僞朝阢陧無損于下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