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上富下貧。《荀子·王制》:“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引之 曰:“上溢而下漏,即是上富而下貧。”《宋史·食貨志下一》:“天下財賦多為禁中私財,上溢下漏,而民重困。”
“上溢下漏”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該成語字面指“液體從上方溢出,從下方洩漏”,但實際用于比喻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即上層富裕、下層貧困()。
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荀子·王制》:“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 意指統治者積累財富而百姓貧困()。
社會背景
成語中的“上”指權貴階層(如王宮貴族、官僚),“溢”象征財富過剩;“下”指平民百姓,“漏”則暗喻資源流失或被剝削()。
曆史應用
如《宋史·食貨志》記載:“天下財賦多為禁中私財,上溢下漏,而民重困”,直接反映封建社會的貧富分化問題()。
該成語揭示了古代社會財富集中的弊端,對現代經濟政策中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仍有警示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荀子》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上溢下漏是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物質或情感超出某個容器、範圍而外溢或流失。
上溢下漏是由“上”、“溢”、“下”、“漏”四個字組成。
其中,“上”字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一;
“溢”字的部首是水,總筆畫數為13;
“下”字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五;
“漏”字的部首是氵(三點水),總筆畫數為14。
上溢下漏一詞最早出自《老子·五十九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兮若無所歸。 感謝************對此文的幫助。”
上溢下漏的繁體字為「上溢下漏」。
古時的漢字寫法一般較為繁瑣,現代寫法的「上溢下漏」在古時有些許變化。
1. 這個杯子裝得太滿了,一不小心就會上溢下漏。
2. 他的情感如洪水般上溢下漏,無法控制。
上溢、溢出、下漏、漏水
溢出、流失、洩露
收斂、控制、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