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陶土。 宋 米芾 《硯史·陶硯》:“ 相州 士人自制陶硯。在 銅雀 上,以 蜀 絹二重陶泥澄之,取極細者,燔為硯。”《無錫日報》1984.6.18:“紅星陶瓷廠有關科研人員經過上百次試驗,用普通陶泥和普通燒法,創出了陶結晶釉。”參見“ 陶土 ”。
陶泥是一種以粘土為主要成分的傳統工藝材料,用于制作陶器及各類藝術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陶泥即陶土,主要由含鐵質的粘土構成,礦物成分以蒙脫石、高嶺土為主。其顔色因鐵含量不同呈現黃褐、灰白、紅紫等色調。具有高可塑性和粘性,便于手工塑形。
根據成分分為高嶺土、瓷土、普通陶土等類型。燒成溫度因種類而異,普通陶泥質地較粗,瓷器類則更細膩。
陶泥承載人類早期文明,如彩陶文化,兼具實用與藝術雙重屬性。現代陶藝更強調創意表達,成為手工藝和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陶泥制作技法或曆史發展,可參考豆丁網等來源的詳細課件。
陶泥是指用于制作陶器的粘土,在制陶過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粘附性和可塑性,能夠經過燒制成為堅硬的、耐用的陶器。
陶泥的部首是阜,由4筆組成。
陶泥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曆史。古人發現泥土可以被塑造成各種形狀,經過燒制後成為耐用的陶器,于是開始采用陶泥進行制陶。
陶泥的繁體字為陶泥。
古代漢字中的陶泥寫作陶爲泥。
1. 陶泥是制作陶器的重要原料。
2. 他用陶泥塑造了一隻精美的花瓶。
1. 陶瓷: 利用陶泥制作的器物。
2. 陶工: 專門從事制作陶器的工匠。
3. 陶藝: 關于陶器制作的藝術。
1. 粘土: 與陶泥性質相似的材料,用于制作陶器。
2. 泥土: 含有水分并能夠被塑造的土壤。
1. 陶瓷器: 使用陶泥進行燒制而成的器物的反義詞。
2. 硬質: 與陶泥的可塑性形成對比的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