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泥的意思、陶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泥的解釋

即陶土。 宋 米芾 《硯史·陶硯》:“ 相州 士人自制陶硯。在 銅雀 上,以 蜀 絹二重陶泥澄之,取極細者,燔為硯。”《無錫日報》1984.6.18:“紅星陶瓷廠有關科研人員經過上百次試驗,用普通陶泥和普通燒法,創出了陶結晶釉。”參見“ 陶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陶泥是用于制作陶器的基礎材料,指經過篩選、提純并具有一定可塑性的天然黏土混合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陶泥需滿足“可塑性強、燒制後硬化的特性”。從材料構成分析,其主要成分包括高嶺土、石英、長石等礦物質,并含有適量水分以維持成型性能,《材料科學大辭典》指出其氧化矽含量普遍在45%-60%之間。

陶泥的物理特性表現為黏着度高、收縮率可控,其中燒制溫度範圍多集中于800℃-1200℃。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記載,浙江宜興紫砂陶泥因含鐵量達8%-12%,燒成後呈現獨特赭紅色,成為地域工藝标志。考古研究顯示,河南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器皿驗證了原始陶泥配方中摻入植物灰燼以降低燒結溫度的技術。

現代陶藝應用中,陶泥按用途細分為雕塑泥、拉坯泥等類别。《中國陶瓷史》強調,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對陶泥的陳腐時長有嚴格要求,需露天堆放三年以上以提升延展性。

網絡擴展解釋

陶泥是一種以粘土為主要成分的傳統工藝材料,用于制作陶器及各類藝術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定義與成分

陶泥即陶土,主要由含鐵質的粘土構成,礦物成分以蒙脫石、高嶺土為主。其顔色因鐵含量不同呈現黃褐、灰白、紅紫等色調。具有高可塑性和粘性,便于手工塑形。

制作工藝

  1. 塑形:通過拉坯、捏塑、雕刻等手法塑造成型。
  2. 幹燥與燒制:自然幹燥後需高溫燒制(傳統窯爐或現代電窯),使陶泥硬化并定型。
  3. 裝飾工藝:可上釉、彩繪或雕刻紋理,增強藝術性。

用途分類

分類與特性

根據成分分為高嶺土、瓷土、普通陶土等類型。燒成溫度因種類而異,普通陶泥質地較粗,瓷器類則更細膩。

文化價值

陶泥承載人類早期文明,如彩陶文化,兼具實用與藝術雙重屬性。現代陶藝更強調創意表達,成為手工藝和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陶泥制作技法或曆史發展,可參考豆丁網等來源的詳細課件。

别人正在浏覽...

八鬥伴送北齊搏弊察察而明刬車誠言春态從衛大科燈筩的一确二點索崿崝伐命凡家廢淹附膻格綳格綳公生明勾子軍廣潒桂櫂韓非子畫箧蛇交年羁官錦墩進謀糾坐計學矍铄踘圃粝粱縷説明徹鳴籁榠查牛渚怪疲骖鉛田翹首跂踵凄絶勤兒情好祇夜騷興啬吝上行首上真山毛省門書堂特大城市為淵驅魚﹐為叢驅爵下蔡香檀校射西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