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舉行的以布施為主要内容的法會,每五年一次。無遮,指寬容一切,解脫諸惡,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一律平等看待。《梁書·武帝紀下》:“﹝ 中大通 元年九月﹞癸巳,輿駕幸 同泰寺 ,設四部無遮大會,因捨身。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陳書·高祖紀下》:“庚辰,詔出佛牙於 杜姥 宅,集四部設無遮大會, 高祖 親出闕前禮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臘婆國》:“居宮之側建立精舍……每歲恆設無遮大會,招集四方僧徒,修施四事供養。” 清 吳錫麒 《點绛唇·中元夕觀盂蘭會》套曲:“莫愁是轉輪廻,經受 翳桑 餓。請來赴無遮大會,要度盡如是 恆河 。”亦省作“ 無遮會 ”。《遼史·景宗紀上》:“ 漢 遣使言天清節設無遮會,飯僧祝釐。”
無遮大會是佛教中重要的法會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無遮大會是佛教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布施法會,梵語稱“般阇于瑟”(Pañcavārsikaparisad),意為“無阻礙的集會”。其核心在于“無遮”,即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所有人均可平等參與財施(物質布施)和法施(佛法傳授)。
梁武帝時期,無遮大會常與帝王“舍身”行為結合,公卿需以巨資贖帝歸朝,此類活動兼具宗教與政治象征意義。
現代語境中,“無遮大會”也引申為開放包容的公衆集會,如學術論壇或文化交流活動。
注:如需更完整的釋義,可參考漢典、知網百科等權威來源。
《無遮大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遮掩、隱藏的大開會議。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讨論或者辯論時大家沒有保留地自由發表意見,沒有任何限制或限制的會議。
“無遮大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無”,“遮”,“大”,“會”, 其中“無”是部首,“遮”是部首和字的唯一音形部分,“大”是部首,“會”是部首和字的唯一音形部分。總共擁有14個筆畫。
《無遮大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文獻記載中是在明代王守仁的《弟子規》中。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為「無遮大會」。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不完全一樣的。《四庫全書》是清代著名的大型文獻整理和編纂工程,其中收錄了大量的古籍文獻,在這部著作中,《無遮大會》這個詞的寫法為「無遮大會」。
1. 今天的會議是一個無遮大會,大家可以毫無保留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2. 我們的公司召開了一次無遮大會,讓每個員工都有機會提出自己對公司發展的建議。
無限、無私、無厘頭、遮掩、大發利市、會議
開放式大會、公開辯論、無拘束的會議
秘密會議、有遮掩的會議、限制性的辯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