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沒行止的意思、沒行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沒行止的解釋

謂行為不正;不正派。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我不曾見這般沒行止的人。”《醒世恒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見棘刺扒動,牆上有缺,想必那沒行止的秀才,從此而去。”《紅樓夢》第六一回:“這裡 五兒 被軟禁起來,一步不敢多走。又兼衆媳婦也有勸他説:‘不該做這沒行止的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沒行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行為不端、不正派,多用于形容人品行不端正或舉止失當。該詞帶有貶義色彩,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及口語表達中。

二、出處與用法

  1. 古籍例證

    • 明代高明《琵琶記》第三十四出:“(末)天那!我不曾見這般沒行止的人。”
    •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我本是沒行止的,隻因家貧無錢葬母,做出這個短頭的事來。”
    • 《紅樓夢》第六十一回:“衆媳婦勸他(五兒)說:‘不該做這沒行止的事。’”
  2. 結構解析

    • “沒”表否定,“行止”指行為舉止,合為“行為不端”之意。部分詞典将其注音為“méi xíng zhǐ”。

三、近義詞與語境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口語中常用“沒規矩”“不檢點”等替代。

總結來看,“沒行止”是一個強調道德批判的詞彙,通過古籍例證可清晰理解其貶義内涵及傳統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沒行止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深刻的意義。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沒”和“行止”。下面将會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來解析這個詞。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沒:它的拆分部首是水,它總共有8個筆畫。 - 行:它的拆分部首也是行,它總共有6個筆畫。 - 止:它的拆分部首是止,它總共有4個筆畫。 2. 來源: 沒行止這個詞源于《論語·裡仁》:“勉之哉,無行而不與一人言。”它意味着“沒有行止,沒有規矩”。 3. 繁體: 在繁體字中,沒行止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沒行止”。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行和止的寫法有些不同。行字在甲骨文中寫作“行”,在大篆中寫作“勤”,在小篆中寫作“行”。止字在甲骨文中寫作“止”,在大篆中寫作“⻌”,在小篆中寫作“⻊”。 5. 例句: 他的行為毫無沒行止,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6. 組詞: 沒行止作為一個詞,本身已有很強的表達能力。但是,可以通過組合其他詞語來擴展其含義,例如: - 沒有行止:形容一個人沒有規矩、沒有約束力。 - 行止失措:形容一個人在困惑、迷茫或緊張的時候沒有行動的覺察力和反應能力。 7. 近義詞: - 不守規矩:意思和沒行止相近,形容一個人不守規矩,沒有紀律性。 - 無度:形容一個人過于放縱,沒有節制。 8. 反義詞: - 守規矩:與沒行止相反,形容一個人遵守規矩,有紀律性。 以上是關于沒行止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析。通過這些解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