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志述事的意思、繼志述事的詳細解釋
繼志述事的解釋
繼:繼承;志:志向;述:叙述。繼承先哲的志向來言事理政。
詞語分解
- 繼志的解釋 繼續前人之志。《通志·總序》:“大抵開基之人,不免草創,全屬繼志之士為之彌縫。”《宋史·禮志一》:“ 孝宗 繼志,典章文物,有可稱述。” 柳亞子 《*********逝世三周年紀念》詩:“遺雛差喜摩雙翅,繼志端應
- 述事的解釋 .陳述往事;叙事。《史記·太史公自序》:“故述往事,思來者。”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 武帝 獲麟, 遷 以為述事之始。”《南齊書·崔祖思傳》:“述事之徒,褒諛為體。世無 董狐 ,書法必隱;時闕
專業解析
“繼志述事”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于繼承前人的志向與事業,并将其發揚光大。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詞解析與基本釋義
- 繼:繼承、延續。
- 志:志向、志願、抱負。
- 述:遵循、闡述、繼續實行。
- 事:事業、功業、事務。
- 整體釋義:指繼承先人的志向和事業,并繼續完成它。強調對前人未竟事業的忠誠延續和發揚光大,體現了承前啟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文化内涵與典籍溯源
該成語蘊含儒家“孝道”與“道統”思想,認為繼承父輩或先賢的遺志并将其事業推向前進,是最大的孝道和德行。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經典:
- 《論語》關聯思想:雖未直接出現該詞,但孔子強調“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體現了繼承父志的精神。孔子本人也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自況,表明其整理傳承古代文化的志向。
- 《禮記·中庸》:明确記載了孔子對武王、周公的贊頌:“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這是“繼志述事”最直接、最權威的典籍出處,奠定了其作為儒家重要倫理概念的地位。
- 《古代漢語詞典》釋義:明确将“繼志述事”解釋為“繼承先人的意志,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業”。這代表了現代辭書對其含義的權威界定。
三、應用場景與價值
“繼志述事”常用于描述:
- 家族層面:子孫繼承先祖遺志,光大門楣。
- 學術思想:弟子傳承師說,發展學派。
- 政治事業:後繼者完成前人未竟的改革或建設事業。
- 文化傳承:後人繼承和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其價值在于強調曆史的連續性、責任的擔當以及對傳統中積極因素的尊重與發揚。
四、與“述而不作”的關聯與區别
- 關聯:兩者都強調對前人的尊崇和傳承。“述而不作”側重闡述而非創新,“繼志述事”則更強調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作為、完成事業。
- 區别:“述而不作”可能帶有謙遜或側重傳承的一面;“繼志述事”則更突出積極的行動和完成的責任感,包含了繼承與發展雙重含義。
權威參考來源:
- 《禮記·中庸》原文:記載“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的經典論述,是成語的思想源頭。可參考權威出版社的《禮記》譯注本或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漢語大詞典》:對“繼志述事”有精煉準确的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提供經典、規範的現代釋義。
- 《辭源》:商務印書館出版,注重探求詞的古義和源流,對理解此類成語尤為重要。
網絡擴展解釋
“繼志述事”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書面語境,其核心含義是繼承先輩的志向與事業,并在此基礎上延續發展。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 繼承與延續:指繼承前人的志願、理想或遺志,并遵循其方式處理事務或治理政事。成語中的“繼”指繼承,“志”為志向,“述”意為遵循或陳述,“事”即事業或事務。
2. 出處與典故
- 曆史文獻:最早出自《宣和書譜》對晉武帝司馬炎的評價:“一旦用王浚,唾手可行,故天下始一于晉。夫可謂繼志述事之主。”
- 清代用例:黃宗羲在《周子佩先生墓志銘》中寫道“守禮不違,繼志述事”,形容恪守傳統并延續前人志向。
3.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屬于褒義詞,常用于正式或書面表達。
- 感情色彩:強調對先輩精神的尊重與延續,帶有莊重、積極的意味。
4. 示例與語境
- 如“君臣協心,繼志述事,盡遵先王之政”(形容君臣共同遵循先王治國理念);
- 再如“皇上自強不息,時時以繼志述事為念”(表達對繼承先帝遺志的重視)。
5. 近義詞與關聯
- 相近概念:可關聯“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等,但“繼志述事”更側重對特定志向或事業的傳承,而非泛指延續傳統。
如需更全面的出處考證或古代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扮鬼臉爆滿貶引才貌兩全朝音雌雷催化劑刀子靶大歲德威吊蘭頂梁柱對敭發見番阏發展風移俗變過套厚費肩夫吉蠲驚皇失措進水閘金絲酒迥場廐卒駿駒開啟看破笠毂陵次聾盲杩叉銘激弄兒排偶旁說骈支嫳屑普六茹鬝頭窮源朔流糗糧戎備軟棗上齒少數派哨位素呾纜縮編潭沲天阃畋漁挑心帷荒五馬五羊皮弦節仙漏笑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