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旗。 漢 王褒 《九懷·思忠》:“駕八龍兮連蜷,建虹旌兮威夷。” 晉 左思 《魏都賦》:“蕭斧戢柯以柙刃,虹旌攝麾以就卷。”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虹旌拂月,龍輈漸漢。” 唐 劉禹錫 《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玉帳觀 渝 舞,虹旌獵 楚 田。” 宋 司馬光 《送王待制知陝府》詩:“鶠閣騫雲表,虹旌拂海隅。”
“虹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óng jī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虹旌”由“虹”和“旌”組成:
象征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虹旌”常被用來比喻壯麗的景象或盛大的場面,如軍隊儀仗、慶典隊列等,體現恢弘氣勢。例如:
具體用例
部分資料(如)提到“虹旌”可比喻“盛況”,這一解釋更偏向文學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魏都賦》等文獻。
虹旌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彩虹缭繞的旌旗。旌,指的是懸挂在某處、代表某種身份或榮譽的長布帶;虹,是一種由太陽光線經過雨露反射形成的彩色弧形光譜。因此,虹旌可以理解為一種豪華而瑰麗的旗幟,彩虹缭繞其上,象征着榮譽與輝煌。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虹》的偏旁是虍,總筆畫為9畫;《旌》的偏旁是方,總筆畫為10畫。
《虹旌》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毛詩·小雅·采薇》中,“綦彼旅人,言之委蛇。言歸于好,言歸于好,虹紛其虹。”其中的“虹旌”描繪了彩虹缭繞的景象。
在繁體中文中,《虹旌》的字形保持不變,仍然是“虹旌”。
在古代寫《虹旌》時,字形略有差異。例如在《說文解字》中,虹的上半部分寫作虍,下半部分寫作弓,而旌的上半部分寫作方,下半部分寫作巾。
1. 衆人齊聲歡呼,看到遠處冉冉升起的虹旌。
2. 那個騎士駕馭着馬匹,手持着虹旌在戰場上奮勇向前。
1. 虹彩:指由陽光穿過水霧或水滴反射形成的彩色光環。
2. 旌旗:指懸挂在某處、代表某種身份或榮譽的長布帶。
3. 虹膜:指人和動物眼中的彩色環形組織,負責調節瞳孔的大小。
彩旗、彩虹旗、瑞旌。
黑旗、灰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