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赍議的意思、赍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赍議的解釋

攜持奏議。《後漢書·劉虞傳》:“二年, 冀州 刺史 韓馥 , 勃海 太守 袁紹 及 山 東諸将議,以朝廷幼沖,逼於 董卓 ,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 虞 宗室長者,欲立為王。乃遣故 樂浪 太守 張岐 等齎議,上 虞 尊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赍議”是由“赍”和“議”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本義及曆史用法中推演。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赍”讀作jī,本義為“持物以贈”,引申為“攜帶、懷藏”,例如《周禮》中“赍持節铖”即指持符節出征的儀式(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而“議”指商讨、主張,如《說文解字》注“議,語也”,強調語言層面的觀點表達(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兩字組合後,“赍議”可解作“攜帶着建議或主張進行讨論”,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對特定議題的正式陳述。例如《資治通鑒》中記載的“群臣赍議于朝堂”,即指官員們帶着各自的政見參與廷議(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該詞在當代語境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公文書寫時仍具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赍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構成與字面義

    • 由“赍”和“議”組成:
      • 赍(jī):本義為攜帶、持送(如《說文解字》注“持遺也”),。
      • 議:指讨論、商議或奏議(如《廣雅》注“謀也”)。
    • 字面可理解為“攜帶意見進行讨論”或“持送奏議”。
  2.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 在《後漢書·劉虞傳》中,“齎議”指袁紹等人派張岐攜奏議尊立劉虞為王,此處強調“持送正式提議”的行為。
  3. 現代語境的引申

    • 現代多引申為集思廣益的讨論,即彙集不同觀點進行商議,但該詞已非常用詞彙,多見于古文或特定學術領域。
  4. 使用現狀

    • 當代更常用“讨論”“商議”等詞替代,需注意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攜帶奏議/集體讨論)。

“赍議”的核心内涵與意見表達相關,但在不同場景中存在“持送提案”或“多方讨論”的差異,需結合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悲哀乘間投隙乘其不意稱談重規沓矩初化叢細觕豪寸腸搭伏膽憷大喜過望點将録的确第主東朔腹書疳瘡歸林和佛黑黜黜痕廢宏圖大志華潤胡哨建櫜見經識經截發靜場精雕細刻警快勁鱗舊業君大夫楛砮老兩口鱗湊柳汀漏嘴鸾形麥候麥米瞑想睦忍餒稿貧無立錐蒲車诮讓蘧伯玉曲城飾邊實信順路送給送書添都田熟溫痕仙液瓊漿小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