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赍議的意思、赍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赍議的解釋

攜持奏議。《後漢書·劉虞傳》:“二年, 冀州 刺史 韓馥 , 勃海 太守 袁紹 及 山 東諸将議,以朝廷幼沖,逼於 董卓 ,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 虞 宗室長者,欲立為王。乃遣故 樂浪 太守 張岐 等齎議,上 虞 尊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赍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構成與字面義

    • 由“赍”和“議”組成:
      • 赍(jī):本義為攜帶、持送(如《說文解字》注“持遺也”),。
      • 議:指讨論、商議或奏議(如《廣雅》注“謀也”)。
    • 字面可理解為“攜帶意見進行讨論”或“持送奏議”。
  2.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 在《後漢書·劉虞傳》中,“齎議”指袁紹等人派張岐攜奏議尊立劉虞為王,此處強調“持送正式提議”的行為。
  3. 現代語境的引申

    • 現代多引申為集思廣益的讨論,即彙集不同觀點進行商議,但該詞已非常用詞彙,多見于古文或特定學術領域。
  4. 使用現狀

    • 當代更常用“讨論”“商議”等詞替代,需注意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攜帶奏議/集體讨論)。

“赍議”的核心内涵與意見表達相關,但在不同場景中存在“持送提案”或“多方讨論”的差異,需結合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赍議的意思

赍議(jī yì)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憂國憂民之論”,是一個由“赍”和“議”兩個字組成的詞語。赍指的是承擔、負責,議指的是論述、辯論。赍議合在一起表示為承擔起憂國憂民之責任的辯論或論述。

部首和筆畫

赍的部首是走,走的偏旁部首是止。赍的總筆畫數為11。

來源和繁體

赍議這個詞來源于《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原文:“禹曰:蕩穢洛汭,赍領山東之民。”後來延伸為泛指有才幹、有見識的人。在繁體字中,赍議的寫法為賫議。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演變,赍議在古時候也有一些不同的寫法。比如,在戰國時期晉國的戰國文字形中,赍議的寫法為讦讠。在金文中,赍議的寫法為以下三種:讦讠,敧冐,敧讠。

例句

1. 他在會議上發表了一番赍議,為國家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 這位政治家以其深入淺出的赍議能夠獲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組詞

赍義、赍才、赍思、赍德。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議論、觀點、見解。

反義詞:貪污、腐敗、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