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熟季節。指農曆四五月間。 南朝 齊 謝朓 《出夏館》詩:“麥候始清和,涼雨銷炎燠。” 北齊 邢邵 《齊韋道遜晚春宴》詩:“日斜賓館晚,風輕麥候初。”
“麥候”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小麥成熟的季節,特指農曆四五月間(公曆約五六月)。由“麥”(小麥)和“候”(季節)組成,字面意為“小麥的季節”。
二、詳細釋義
三、使用場景
四、發音與注音
拼音:mài hòu;注音:ㄇㄞˋ ㄏㄡˋ。
該詞現今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麥候(mài hòu)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麥收或者麥子成熟的時節。在這個時期,麥子的顔色由綠變黃,麥穗變得豐滿,成熟度逐漸增加。
麥候的拆分部首是禾字旁(禾字頭)和亻字旁。麥候共有10畫。
麥候一詞源自古代漢語詞彙,早期形态為“麥候夏”。在繁體字中,麥字的“麥”寫作“麥”,候字的“候”寫作“侯”。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麥字由“宀”和“艹”組成,屋頂上有兩根橫杠,表示谷子的種子。候字由“人”和“雲”組成,表示人們等待麥子成熟的樣子。
1. 今年的麥候來得很早,農民們正在忙着收割麥子。
2. 當麥候到來時,金黃的麥田美麗而壯觀。
麥田、麥穗、麥收、麥農、麥子
麥季、麥秋
麥苗、麥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