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熟季節。指農曆四五月間。 南朝 齊 謝朓 《出夏館》詩:“麥候始清和,涼雨銷炎燠。” 北齊 邢邵 《齊韋道遜晚春宴》詩:“日斜賓館晚,風輕麥候初。”
麥候是漢語中描述農作物生長周期的時序名詞,專指麥類作物成熟的季節,多見于古代文獻與農事記載。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的釋義,“麥候”指“麥子成熟的時候,通常指農曆四五月間”。這一詞彙由“麥”與“候”複合構成,前者指代農作物類别,後者取自“氣候”“時節”之義,合稱體現農時與物候的結合。
從詞源考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指出,“麥候”最早見于《禮記·月令》對仲夏時節的記載:“麥秋至”,漢代鄭玄注“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于麥為秋,故雲麥秋”,後世文人漸以“麥候”代指這一時段。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友人南歸》中曾用“麥候涼風起,梅天細雨來”佐證其與氣候特征的關聯性。
現代使用中,“麥候”多用于文學性表達或地域性農諺。例如華北農諺“麥候刮南風,收麥一場空”,反映古代勞動人民通過觀察季風規律預判收成的經驗。需要注意的是,受氣候帶差異影響,江南與黃河流域的“麥候”具體時間存在約15-30天的區域性偏移。
“麥候”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小麥成熟的季節,特指農曆四五月間(公曆約五六月)。由“麥”(小麥)和“候”(季節)組成,字面意為“小麥的季節”。
二、詳細釋義
三、使用場景
四、發音與注音
拼音:mài hòu;注音:ㄇㄞˋ ㄏㄡˋ。
該詞現今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版纏半開化昄宇鼻瘜不食催人淚下刀鬥刀削搭言電報挂號點編東補西湊鬥腕短路對質二姓翻筋鬥飯時糞清孤飯毂毂故丘浩倉華的黃葵忽忽兼賦檢料假飾擊箙金華酒鎗拷掠克祚蠟煙兩面二舌廉勁吏兵六微朋識剽勇貧獨頗激破琴絕絃瓊池曲盡奇妙人口機械增長容彩如使桑臣生碑神棍設圈套詩囚實字鼠穴死心踏地萬年無疆脗然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