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持奏议。《后汉书·刘虞传》:“二年, 冀州 刺史 韩馥 , 勃海 太守 袁绍 及 山 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於 董卓 ,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 虞 宗室长者,欲立为王。乃遣故 乐浪 太守 张岐 等齎议,上 虞 尊号。”
“赍议”是由“赍”和“议”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单字本义及历史用法中推演。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赍”读作jī,本义为“持物以赠”,引申为“携带、怀藏”,例如《周礼》中“赍持节铖”即指持符节出征的仪式(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而“议”指商讨、主张,如《说文解字》注“议,语也”,强调语言层面的观点表达(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两字组合后,“赍议”可解作“携带着建议或主张进行讨论”,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对特定议题的正式陈述。例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群臣赍议于朝堂”,即指官员们带着各自的政见参与廷议(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该词在当代语境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公文书写时仍具参考价值。
“赍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构成与字面义
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现代语境的引申
使用现状
“赍议”的核心内涵与意见表达相关,但在不同场景中存在“持送提案”或“多方讨论”的差异,需结合语境理解。
按举辨说长松尘抱池畔殂歾大挠殚精毕力大宪台彫彤鼎士对仗風馬牛風趨缝子頫览腐史高步搁板酣鬯河东禾黍恚恨活结机房凈门金玺救亡图存开首纍卵辽原六师露齿禄胙庬澒蒙鸠名笔谬为摩尔木三对南美旁民攀违平地机迁任攘手三复斯言饊子沙泉申购圣问是答儿塌拉天祥退约王杨卢骆婉奕巍颤颤宪辟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