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持奏议。《后汉书·刘虞传》:“二年, 冀州 刺史 韩馥 , 勃海 太守 袁绍 及 山 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於 董卓 ,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 虞 宗室长者,欲立为王。乃遣故 乐浪 太守 张岐 等齎议,上 虞 尊号。”
“赍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构成与字面义
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现代语境的引申
使用现状
“赍议”的核心内涵与意见表达相关,但在不同场景中存在“持送提案”或“多方讨论”的差异,需结合语境理解。
赍议(jī yì)是一个汉字词汇,意为“忧国忧民之论”,是一个由“赍”和“议”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赍指的是承担、负责,议指的是论述、辩论。赍议合在一起表示为承担起忧国忧民之责任的辩论或论述。
赍的部首是走,走的偏旁部首是止。赍的总笔画数为11。
赍议这个词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原文:“禹曰:荡秽洛汭,赍领山东之民。”后来延伸为泛指有才干、有见识的人。在繁体字中,赍议的写法为賫議。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演变,赍议在古时候也有一些不同的写法。比如,在战国时期晋国的战国文字形中,赍议的写法为讦讠。在金文中,赍议的写法为以下三种:讦讠,敧冐,敧讠。
1. 他在会议上发表了一番赍议,为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 这位政治家以其深入浅出的赍议能够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赍义、赍才、赍思、赍德。
近义词:议论、观点、见解。
反义词:贪污、腐败、忽视。
摆擂台颁榜暴见北窗高卧飙霆避僧敝幽草篆陈列品初税亩摧沮寸男尺女大有径庭甸儿东桥返攻風帽附落浮气根柢含眸黑纱混混噩噩谏官金虎台九幽极欲决然开赦开兆砍一枝损百枝棱晶辽敻理曲隶写麻缕眉目传情沐澡奈何你来我往髼鬙强步潜壤耆阇崛山啓藩侵沮秋点如故韶陔神乳时差瘦括括思亲送往视居铁棒磨成针铁钩锁烔烔腿勤遐邈系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