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疳瘡的意思、疳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疳瘡的解釋

即下疳。指性病。《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疳瘡》:“疳瘡統名有三原,欲6*火未遂溲淋難,房術塗藥痛癢紫,光亮赤腫梅毒愆。”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疳瘡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疳瘡(gān chuāng)是中醫病名,指因疳疾引發的皮膚或黏膜潰瘍性疾病,多發于小兒。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及醫學角度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疳(gān)

    指小兒因脾胃失調、營養不良導緻的慢性虛損性疾病,古稱“疳積”。《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疳”,但《康熙字典》引《集韻》釋為“小兒食甘物過多生疳”。現代中醫認為疳疾與消化功能障礙、寄生蟲感染相關。

  2. 瘡(chuāng)

    泛指皮膚或黏膜的潰爛性病變。《玉篇·疒部》載:“瘡,瘡痍也。”即體表潰爛之症。

  3. 疳瘡合義

    指疳病繼發的潰瘍,常見于口腔、外陰等部位,如“口疳”(口腔潰瘍)、“下疳”(外陰潰爛)。清代《醫宗金鑒》載:“疳瘡形名甚多……總由積熱所緻。”


二、臨床表現與分類

  1. 口疳

    • 症狀:口腔黏膜紅腫、糜爛,伴口臭、流涎。
    • 病因:心脾積熱上攻口舌(《諸病源候論》)。
    • 對應現代醫學:複發性口瘡、疱疹性龈口炎等。
  2. 下疳

    • 症狀:外陰部潰瘍,古代亦指性病範疇的“硬下疳”(梅毒初期)。
    • 中醫區分:非傳染性下疳多因濕熱下注(《外科正宗》)。
    • 注:現代醫學中,“下疳”一詞已少用,需結合語境鑒别。

三、病因病機


四、治療原則

  1. 内治:
    • 健脾消積:如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清熱解毒:如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治口疳。
  2. 外治:
    • 漱口/外洗:黃連、甘草煎湯(《本草綱目》)。
    • 敷藥:冰硼散塗口瘡(《外科正宗》)。

五、現代醫學關聯

疳瘡症狀可能對應:


參考文獻

  1. 《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

    定義疳瘡為“疳毒侵淫肌膚所緻的潰爛”。

  2.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巢元方,隋)

    論述疳疾緻口瘡的病理。

  3. 《外科正宗·下疳論》(陳實功,明)

    分類治療各類下疳。

  4.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

    收錄黃連、冰片等外用藥物功效。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醫世家"等專業平台查閱:www.zysj.com.cn)

網絡擴展解釋

“疳瘡”是一個在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中有不同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現代醫學/皮膚病學角度

  1. 定義
    指由疥螨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疥瘡),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如衣物、床鋪等。
  2. 症狀
    常見于皮膚薄弱處(指縫、手腕、外生殖器等),表現為丘疹、水疱及劇烈瘙癢,夜間加重。
  3. 治療
    外用硫磺軟膏、苯甲酸苄酯搽劑,嚴重時需口服抗組胺藥或激素類藥物。

二、傳統中醫角度

  1. 廣義分類
    • 牙疳:因胃經邪熱上攻,導緻牙龈潰爛、牙齒脫落。
    • 下疳:即性病範疇,多因不潔性行為或外邪感染,表現為生殖器潰瘍、瘙癢等。
  2. 古籍記載
    《醫宗金鑒》等中醫典籍将“疳瘡”與梅毒等性病關聯,強調其“欲火未遂”“房術塗藥”等病因。

三、其他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将其引申為“有害無益的行為”,如兒童營養不良引發的疾病,或比喻言行損人害己。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總結建議

若出現疑似症狀,需根據具體表現區分皮膚感染或性傳播疾病,并及時就醫。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疳瘡”定義存在差異,建議參考權威醫療機構的診斷。

别人正在浏覽...

菴羅白膩蔽旒躃足償達昌豐城邑嚫珠持危扶颠沖昧都大頓甲二面粉題扶掖瓜米瓜期袿衣瞽師河橋豁啦啦虎跳峽交差戒訓敬老恤貧靖志九鼎不足為重吉席钌甃離垢地流氛論秀論叙忙不疊秒針閩南話靡衣媮食坪壩破體起波輕惰瑞牒塞翁得馬三宰殊荒肆虐素簾瑣雜談理探湯蹈火條盆稊秕題結銅拔馱騎霧岑湘江竹香岩地相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