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宦官 魏忠賢 擅權,閹黨 王紹徽 用《水浒》一百零八将綽號,配以所惡東林諸人,編集成冊,名《點将錄》,獻于 魏 ,為構陷依據。《明史·閹黨傳·王紹徽》:“初, 紹徽 在 萬曆 朝,素以排擊東林為其黨所推,故 忠賢 首用居要地。 紹徽 倣民間《水滸傳》,編東林一百八人為《點将録》,獻之,令按名黜汰,以是益為 忠賢 所喜。”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明考試之弊》:“《點将録》乃吏部尚書 陝 人 王紹徽 所輯。”
“點将録”是中國古代政治鬥争中的一種特殊文書記錄形式,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起源于明代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權時期。閹黨成員王紹徽為打擊東林黨,仿照《水浒傳》一百零八将的綽號,将東林黨人逐一對應梁山好漢,編成《點将錄》獻于魏忠賢,作為構陷異己的依據。這種形式将政治對手妖魔化為"草寇",便于羅織罪名。
• 清代沿用此形式進行文人品評,如《東林點将錄》成為黨争标志性文獻。 • 後世衍生出中性用法,指代記載精英名錄,如學術領域的"點将錄"式人物評述。 •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戲谑性排名,如媒體評選行業領軍人物時借用此稱謂。
《明史·閹黨傳》明确記載王紹徽編纂過程,清代阮葵生《茶馀客話》等史料也多次提及該事件。其名稱存在"録"與"錄"的異體寫法,源于古代文書用字差異。
注:該詞現多寫作"點将錄",繁體保留"點将録"寫法,需注意文獻中的用字差異。
《點将錄》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對一些特定人員進行記錄的一種方式。這個詞可以被理解為“記錄”、“記載”的意思。
《點将錄》這個詞可以拆分成“點”、“将”和“錄”三個部分。其中,“點”這個字的部首為“⺆”,總共有5畫;“将”這個字的部首為“⺈”,總共有9畫;“錄”這個字的部首為“⺮”,總共有7畫。
《點将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史書,如《史記》、《資治通鑒》等,用于描述記載某些人物事迹或行為的文獻。現代漢字書寫簡化後,對應的繁體字為「點將錄」,字形中的「錄」在繁體字中沒有發生變化,而「點」和「將」的結構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點将錄》一詞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由于古代漢字演變的曆史長久複雜,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變遷而有所差異。但整體而言,《點将錄》一詞的字形在古代也是以「點」、「将」和「錄」三個字組合而成。
以下是一些使用《點将錄》的例句:
以下是與《點将錄》相關的一些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