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蘧伯玉的意思、蘧伯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蘧伯玉的解釋

春秋 時 衛國 人,名 瑗 。相傳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個求進甚急并善于改過的賢大夫。見《淮南子·原道訓》《論語·憲問》:“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 孔子 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孔子家語·弟子行》:“外寬而内正,自極於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終,蓋 蘧伯玉 之行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一、名字釋義

蘧伯玉(約公元前585年—約公元前484年),姓蘧,名瑗,字伯玉,春秋時期衛國大夫。

二、人物身份與地位

蘧伯玉是衛國三朝元老(獻公、襄公、靈公),以賢德著稱,與孔子亦師亦友。《論語·憲問》載孔子贊其:"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三、文化典故與引用

  1. "蘧瑗知非"
    • 典出《淮南子·原道訓》:"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指其終身自省,不斷修正過失。
  2. "不欺暗室"
    • 《列女傳》載:衛靈公夫人南子稱蘧伯玉"不以暗昧廢禮",夜過宮門必下車行禮,恪守禮法。

四、權威文獻參考


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古代人名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論語·憲問》
  4. 《淮南子·原道訓》(中華書局校注本)
  5. 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
  6.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7.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蘧伯玉”的詞義解釋,綜合曆史記載和相關典故,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人物背景

蘧伯玉(約公元前585年—前484年),姓蘧名瑗,字伯玉,春秋時期衛國人,衛國大夫。他是孔子的摯友,被尊為孔廟東庑第一位奉祀者,也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早期實踐者。

二、核心品德

  1. 改過自新:以“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聞名,強調終身自省與進步。
  2. 不欺暗室:典故“宮門蘧車”記載,他嚴守禮儀,即便深夜過宮門無人看見,仍下車步行以示對君主的尊重,衍生出成語“不欺暗室”。
  3. 正直謙遜:孔子評價他“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史書稱其“外寬内正,汲汲于仁”。

三、政治貢獻

主張“以弗治治之”(通過不強行幹預實現治理),推行仁德治國。晉國曾因他在衛國為相而放棄攻衛,足見其影響力。

四、與孔子的關系

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兩次寄居蘧伯玉家中長達九年。兩人思想相通,被後世稱為“蘧孔之交”。

五、後世評價

蘧伯玉被視作君子典範,成語“蘧伯玉”常用于形容品德高尚、表裡如一之人。

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論語》《淮南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岸獄敗材傷錦白锵白魚倍讀箔幛步辇圖殘民草菅人命鈔選槌棒從行點文滴漣漣斷子絕孫附出關陸顧筆合口呼華骝環拜簡健靜節極時極天際地救恤涓滴不漏鋸絨巨袟科鬥子科臬口中蚤虱饋賂酹祭流徽妙指女中丈夫評劇平側敲金戛玉棄禮窮本染輿上古神廬神秀事迹四步舞隨兕梼杌騰飏田坪吞炭外辭宛駒宛惱微法鮮茂閑磨牙霞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