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時 衛國 人,名 瑗 。相傳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個求進甚急并善于改過的賢大夫。見《淮南子·原道訓》。《論語·憲問》:“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 孔子 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孔子家語·弟子行》:“外寬而内正,自極於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終,蓋 蘧伯玉 之行也。”
關于“蘧伯玉”的詞義解釋,綜合曆史記載和相關典故,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蘧伯玉(約公元前585年—前484年),姓蘧名瑗,字伯玉,春秋時期衛國人,衛國大夫。他是孔子的摯友,被尊為孔廟東庑第一位奉祀者,也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早期實踐者。
主張“以弗治治之”(通過不強行幹預實現治理),推行仁德治國。晉國曾因他在衛國為相而放棄攻衛,足見其影響力。
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兩次寄居蘧伯玉家中長達九年。兩人思想相通,被後世稱為“蘧孔之交”。
蘧伯玉被視作君子典範,成語“蘧伯玉”常用于形容品德高尚、表裡如一之人。
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論語》《淮南子》等典籍。
蘧伯玉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蘧伯(名字)和玉(寶貴的石頭)的結合。蘧伯是姓氏,玉則指代美麗、珍貴的玉石。
蘧伯玉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草字頭部和人字頭部。其中,蘧字的草字頭部分是“艹”,人字頭部是“大”;伯字的草字頭部是“人”,人字頭部是“大”;玉字的草字頭部是“王”,人字頭部是“大”。
蘧字的總筆畫數是15,其中草字頭部的艹為3畫,人字頭部的大為4畫。伯字的總筆畫數是7,其中草字頭部的人為2畫,人字頭部的大為4畫。玉字的總筆畫數是5,其中草字頭部的王為4畫,人字頭部的大為4畫。
蘧伯玉這個詞語源于古代,蘧伯玉是指蘧伯家族傳承的珍貴玉石。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到蘧伯玉這個詞語的提及,說明它在古代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重要性。
在繁體字中,“蘧”、“伯”和“玉”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沒有區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異。“蘧”字的古代寫法是“芻”字加上一個女字旁,形狀稍有不同。而“伯”字和“玉”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沒有明顯變化。
他家裡傳承了幾代的蘧伯玉,價值連城。
組詞:蘧伯玉礦、蘧伯玉器、蘧伯玉制品
近義詞:美玉、貴玉、名玉
反義詞:普通石、庸石、劣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