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楛砮的意思、楛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楛砮的解釋

楛木箭镞。《新唐書·北狄傳·黑水靺鞨》:“其矢石鏃,長二寸,蓋楛砮遺法。”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昂威赫》:“楛矢自 肅慎氏 至今凡五貢中國……或曰‘石鏃’,或曰‘枯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楛砮”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本義與曆史文化背景綜合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說文解字》相關釋義,“楛”原指一種質地堅硬的荊類植物,古時因其耐腐特性常用于制作箭杆;“砮”則為可制箭镞的礦石,特指石制箭頭。兩字合稱“楛砮”,代指以楛木為杆、石镞為頭的箭矢,屬于古代中原地區對東北方少數民族武器的地方性稱謂(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厥貢楛矢、石砮”的記載,描述周代肅慎氏部落向中原王朝進貢的箭矢類兵器。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考證,此類箭矢因材料特殊且制作工藝獨特,曾被用作象征邊疆部族臣服的禮儀之物。漢代經學家鄭玄注《周禮》時,亦提及“楛砮”在軍事與祭祀中的雙重功能(參考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詞義演變方面,“楛砮”在唐宋文獻中逐漸引申為邊疆物産的代稱,如《新唐書·地理志》将“楛矢砮石”列為靺鞨地區特産。明清時期地方志中,該詞多用于描述東北地區曆史民俗,如《吉林通志》記載當地漁獵民族“以楛砮射貂鹿”的生産方式(參考來源:國家圖書館《地方志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楛砮”是古代漢語中一個組合詞彙,由“楛”和“砮”兩字構成,通常與曆史文獻中提到的武器或貢品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分字釋義

2.合詞含義

“楛砮”合指用楛木為箭杆、砮石為箭镞制成的箭矢。這類箭矢常見于古代邊疆民族的武器或貢品中。例如《國語·魯語》提到,周武王時期,北方肅慎氏曾向中原進貢“楛矢石砮”,即以楛木和砮石制成的箭,象征臣服與文化交流。

3.文化背景

“楛砮”不僅是武器,也具有政治象征意義。中原王朝常将邊疆民族進獻的楛砮箭矢收藏于府庫,作為領土歸屬的憑證。例如《後漢書》記載,漢朝将肅慎的楛矢石砮“藏之王府”,以示權威。

4.現代意義

該詞現僅用于曆史研究或文獻解讀,無現代日常使用場景,需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理解。若涉及古代軍事、民族關系或朝貢體系的研究,可能會遇到這一詞彙。

如需進一步探讨其文獻用例或考古實物,建議參考《國語》《後漢書》等古籍,或關注東北地區出土的肅慎文化遺存。

别人正在浏覽...

愛美的戲劇裱托冰楞岔道口常居車馬填門輴欙哆啰嗹多情善感額定訛誤放虎自衞方量方物肥益分曉俘獻敷寫乖露渾黃甲庚檢察廳僵死角洋讦迫鲸蠟吉人自有天相駿烈巨型懇悃老很擂家兩虎相争李善蘭砻砺龍鹢論能緑慘紅銷蒙冤名角明智末秋瓊舟容乞撒丫子懾愕生脈飾巧水晶玻璃四腳蛇蜪伴提比鐵案通貨望諸君玩侮文襄巫鹹相重霞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