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封地的大夫。《禮記·曲禮下》:“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稱曰餘小子。” 孔穎達 疏:“大夫有地者則亦稱曰君,故雲君大夫也。”
(2).國君和大夫。《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君大夫謂 椒舉 :‘女實遣之。’” 楊伯峻 注:“ 楚 君及其大夫也。”
“君大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有封地的大夫
指擁有封地(采邑)的卿大夫。根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稱曰餘小子”,孔穎達疏對此注解:“大夫有地者則亦稱曰君,故雲君大夫也”。此處的“君”并非指國君,而是對擁有封地的大夫的尊稱,體現其地位與權力。
國君和大夫的合稱
在特定語境中,“君大夫”可指代國君與大夫兩類群體。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提到“君大夫謂椒舉:‘女實遣之’”,楊伯峻注疏明确解釋為“楚君及其大夫”。這裡“君”指國君,“大夫”為臣屬,二者并列,強調君臣共同參與的場合。
補充說明
《君大夫》一詞在古代是對高級官職的稱謂,通常用于封建時代的統治者、貴族或者朝廷中具有權力和地位的人物。
《君大夫》的部首拆分分别為:君(口部)和大(大部)夫(夫部),總共有8畫。
《君大夫》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是指古代封建制度中擔任重要職務的人物。在古代中國社會,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将一部分貴族或者突出功績的臣子封為君,以示對其忠誠和賞識。
《君大夫》的繁體字為「君大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不同。古代的《君大夫》寫法存在一些變體,而如今寫法較為統一。
1. 他是朝廷中的一位貴族,被封為《君大夫》。
2. 那位仁義的君大夫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3. 《君大夫》們在國家的管理和治理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君主、大臣、大人、夫人、勇夫、賢夫
國君、大人、貴人、權臣
庶人、平民、奴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