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漢 将 蟲達 。 達 隨 劉邦 滅 秦 ,封 曲城圉侯 ,以劍術立名天下。見《史記·日者列傳褚少孫論》。 漢 王充 《論衡·别通》:“劍伎之家,鬭戰必勝者,得 曲城 、 越女 之學也。” 劉盼遂 集解:“ 曲城 者, 漢 将 蟲達 也。《漢書·高惠功臣表》: 曲城圉侯 蟲達 ,從起 碭 ,定 三秦 ,破 項籍 ,擊 燕 代 拔之。知 達 精於劍術矣。” 南朝 梁 吳均 《邊城将詩》之四:“ 臨淄 重蹴踘, 曲城 好擊劍。”
(2).借指善于擊劍之人。 三國 魏 阮籍 《元父賦》:“鳴鳩廕其前, 曲城 發其後。”
“曲城”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漢代将領蟲達
蟲達是劉邦麾下将領,因戰功被封為“曲城圉侯”,以高超劍術聞名。據《史記·日者列傳》記載,他參與滅秦、定三秦、破項羽等戰役。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提到“曲城”與“越女”并稱,代指劍術流派,如“劍伎之家,鬥戰必勝者,得曲城、越女之學也”。
借指劍術高超之人
三國時期阮籍的《元父賦》中“曲城發其後”,即以“曲城”象征精于擊劍的武士。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曲城”也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的一個村莊,但此用法與曆史典故無直接關聯,需根據語境區分。
曲城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音和曲,總共有7個筆畫。它源自于古代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并且在繁體字中保留着其原始的形态。
曲城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麟之趾》,意為陶城、娛城。它具有古老的曆史背景,意味着一個充滿音樂和娛樂的城市。
曲城的繁體字是「曲城」,在繁體字中,它的字形保持不變,并且仍然用音和曲這兩個部首組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曲城的古代書寫形式是一種更加簡化和筆畫較少的字形。例如,「曲」字的右側的「兒」在古代書寫中省去,隻有左側的「蔔」和頂部的「ノ」,字形更為簡潔。
1. 我們來到曲城,欣賞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演出。
2. 這座曲城是一處曆史悠久的文化遺址。
曲調、城池、娛樂、陶城
樂都、音城、歌城
靜城、寂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