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謝推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于去惡》:“﹝ 方子晉 ﹞言已,請入拜母。翁方謙卻,適家媪入曰:‘夫人産公子矣。’”
“謙卻”是一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綜合解析:
「謙卻」讀作 qiān què,意為辭謝推讓,指在禮節或利益面前表現出謙虛退讓的态度。該詞由“謙”(謙虛)與“卻”(退卻)組合而成,強調主動拒絕或婉拒的行為()。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于去惡》中:
“翁方謙卻,適家媪入曰:‘夫人産公子矣。’” 此處描述主人公在他人請求拜見母親時,以謙遜态度推辭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聊齋志異》原文背景,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文學解析資料。
謙卻(qiān què)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謙遜謹慎,不自滿自足的态度。
謙卻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是“言”的變形),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謙卻的筆畫數為13畫。
謙卻源于古代漢語,形态和意義延續至今。在古代典籍中,謙卻一詞多用于描述人們的态度和處世之道。
謙卻的繁體字為謙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謙卻的“卻”字有時候也可以寫作“卻”。
1. 我們應該保持謙卻的态度,虛心向他人學習。
2. 謙卻的言行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 謙卻謹慎
2. 謙卻有禮
3. 謙卻使人進步
1. 謙遜
2. 謙虛
3. 謙和
1. 驕傲
2. 自負
3. 自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