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賢退佞的意思、進賢退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賢退佞的解釋

猶言進賢黜佞。 鄭觀應 《盛世危言·自強論》附錄《論普國中興事略》:“凡不能進賢退佞,安内攘外,而徒以小廉曲謹安常習故者,皆恥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進賢退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1. 基本含義
    該成語意為“進用賢良之人,黜退奸佞之徒”,強調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并罷免阿谀奉承的奸邪之輩。其核心思想與“進賢黜佞”一緻,常見于描述政治或管理領域的用人原則。

  2. 拼音與結構

    • 拼音:jìn xián tuì nìng(标準四聲發音)。
    • 結構:聯合式四字成語,由“進賢”和“退佞”兩個動賓短語并列組成,體現對舉的修辭手法。
  3. 出處與背景
    最早見于清末思想家鄭觀應的《論普國中隻事略》:“凡不能進賢退佞,安内攘外,而徒以小康謹安常習故者,皆恥也。”此句批判了固守現狀、不重視人才更替的行為。

  4. 語法用法
    通常作謂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人才任免的場景。例如:“治理國家需秉持進賢退佞的原則。”。其感情色彩為褒義,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于較文雅的表達。

  5. 近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為“進賢退奸”,兩者均強調用人時“親賢臣、遠小人”的理念。該成語多用于曆史評論或文學創作中,現代語境下可引申至企業管理等領域的用人策略。

補充說明:由于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少見,實際例句較少,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調整。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辭典》或權威語言網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進賢退佞

進賢退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推陳出新,納賢任能。進賢指的是接納賢才,退佞則是淘汰佞臣。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場政治。

拆分部首和筆畫:進(辶/貝,8畫)、賢(貝,9畫)、退(退/龍,11畫)、佞(亻/礻/言,7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宋代文學家劉傑的《世說新語》一書。《世說新語》記錄了當時的一些政治典故和官場故事,在其中有一則關于進賢退佞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的影響,進賢退佞成為了官場上重要的準則和标準。

該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進賢退佞」。

在古時候,進賢退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進字可以寫作「進」,佞字也可以寫作「佞」。但是這些變化并不改變成語的含義。

例句:

1. 在組織領導選人用人時,必須要堅守進賢退佞的原則。

2. 隻有進賢退佞,才能建立起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機構。

3. 進賢退佞,是任何一個組織、團隊或國家的發展必備條件。

組詞:進位、退色、賢良、佞幸

近義詞:推陳出新、以賢任能

反義詞:用人不當、迎合佞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