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積學的意思、積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積學的解釋

(1).謂積累學問。《韓詩外傳》卷五:“雖庶民之子孫也,積學而正身,行能禮儀,則歸之士大夫。”《三國志·蜀志·劉焉傳》:“居 陽城山 ,積學教授,舉賢良方正。”《元史·董俊傳》:“射,百日事耳;《詩》《書》,非積學不通。” 清 陸隴其 《答嘉定李生玉如書》:“方期賢者積學奮飛,為時羽儀,不謂亦罹此大故,何天之降罔,一至於斯。”

(2).猶博學;飽學。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給事中 陸質 、中書舍人 崔樞 積學懿文,守經據古,夙夜講習,庶協于中。” 清 戴名世 《張貢五文集序》:“ 張君 貢五 , 三湘 間積學能文之士也。” 包天笑 《钏影樓回憶錄·初到南京》:“我的譜弟 戴夢鶴 ,他年紀雖輕,卻是一個多才積學之士。”

(3).淵博的學識。 明 楊慎 《丹鉛續錄·論語》:“譬今有二士,一有文名,一素無積學。有聞而登高科,聞者以為固其所也;素無積學而登高科,人必曰:不意至於如此也。”《明史·隱逸傳序》:“其抱瓌材,藴積學,槁形泉石,絶意當世者,靡得而稱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積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和用法綜合了古典文獻及現代應用:

一、詞義解釋

  1. 積累學問
    指通過長期學習逐步積累知識,強調持續的學習過程。例如《元史·董俊傳》提到:“《詩》《書》,非積學不通”,說明經典學習需長期積累。

  2. 博學或飽學
    形容學識淵博的狀态,多用于對學者或文人的贊譽。如唐韓愈在《順宗實錄》中評價官員“積學懿文,守經據古”,即指其學問深厚、品行端正。

  3. 淵博的學識
    側重指學問本身的廣博性。如《明史·隱逸傳序》中“蘊積學”一詞,即指隱士們深厚的學識積澱。


二、引證與用例


三、相關拓展

如需更完整的古典引文或例句,可參考《韓詩外傳》《元史》等文獻(來源:、5、8)。

網絡擴展解釋二

《積學》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積累學問或者培養學術修養。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禾”是稻谷的象形字,表示農作物;右邊的“兌”是“對”字的形聲字,表示交換、對等。《積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中,人們認為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才能積累真正的學問和修養。這個詞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和簡體漢字一樣。“積學”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較為繁複,但基本保持了現代的形态。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勤奮學習,勤思考,不斷積學,終于成為了一位學富五車的學者。” 組詞:積累、學問、學術、修養、學習、學富五車 近義詞:積累知識、養成學問、培養學術修養 反義詞:淺嘗辄止、敷衍了事、無所用心 希望這樣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