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戚小子。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 廣 結髮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屈雄志於戚豎,竟尺土之莫及。”按,此戚豎指 漢 衛青 。謂 李廣 受 青 排擠,雄志不申。
“戚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戚豎”指外戚小子,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形容憑借外戚身份但地位或品行較低的人物。該詞由“戚”(外戚)和“豎”(小子/蔑稱)組合而成,暗含對權貴關系的諷刺或批判。
陶淵明《感士不遇賦》中“屈雄志於戚豎”一句,即以“戚豎”暗指漢代衛青,表達對李廣受外戚排擠而不得志的惋惜。此例體現了該詞在曆史語境中的批判性。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評論,強調對外戚幹政、裙帶關系等現象的貶斥。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陶淵明作品或漢代外戚相關史料。
《戚豎》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對某種事物表示驚訝或疑惑,露出詫異的表情。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戈”和“豎”兩個部分。
它的部首是“戈”(gē),是一個具有象形意義的部首,形狀呈現一把長矛。
它的筆畫數是11畫。具體的寫法為:一橫(一畫),一撇(二畫),一橫(三畫),一點(四畫),一橫(五畫),一撇(六畫),一橫(七畫),一豎彎鈎(八畫),一橫(九畫),一撇(十畫),一橫(十一畫)。
《戚豎》一詞的來源有點含糊不清,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确的出處和記載。
在繁體字中,戚豎的寫法是「戚豎」。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不同,所以《戚豎》的古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戰國時期的竹簡上出現的古寫法為「千兀兀」。
以下是一個使用《戚豎》的例句:他聽到這個消息,不禁戚豎了一下。
一些與《戚豎》相關的組詞包括:戚戚、戚然、戚戚不樂。
《戚豎》的近義詞包括:詫異、驚訝、奇怪。
《戚豎》的反義詞可以是無動于衷、無所謂等表示對某事不在意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