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救日的意思、救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救日的解釋

[save the sun,a superstitious idea] 在日蝕時,放爆竹、鳴鑼鼓,以示救護太陽,是舊時迷信

詳細解釋

古代迷信,遇日食,以為是陰侵陽,必祈禱鼓噪,張弓射月,稱“救日”。《禮記·曾子問》:“如諸侯皆在而日食,則從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與其兵。”《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 清 黃遵憲 《再述》詩:“寇來直指 齊雲觀 ,兵起誰張救日弓。”參見“ 救月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救日是中國古代應對日食的特殊祭祀儀式,其核心含義為通過特定禮儀活動消除日食帶來的災異象征。該詞承載了先民的天文認知與信仰文化,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救日”指古人遇日食時擊鼓獻牲的禳災之禮,屬于“救日蝕”儀式的簡稱。此儀式源于“天狗食日”的原始神話思維,體現了“天人感應”觀念(來源:《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627頁)。

二、曆史實踐依據

《周禮·地官》明确規定“救日月诏王鼓”,注疏稱日食時需由司徒率衆擊鼓驅邪。《左傳·昭公七年》記載晉侯問日食對策,士文伯以“救日”需“擊鼓用币”作答,印證該禮儀在春秋時期已制度化(來源:《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春秋左傳正義》)。

三、儀式文化内涵

現代學者胡新生指出,救日儀式包含三層文化邏輯:其一通過聲響震懾食日精怪,其二以玉帛祭品平息神靈之怒,其三借君臣協作展現象征性救災力量(來源: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第三章)。馮時等天文考古學者補充,此習俗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早期天象觀測記錄的完善(來源: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

四、詞義演變

隨着天文認知進步,“救日”的巫術色彩逐漸淡化。漢代王充《論衡·順鼓篇》已批判“救日為虛”,唐代孔穎達疏解《禮記》時亦強調“示有救護之法”的禮制意義,詞義重心從禳災轉向禮儀示範(來源:《論衡校釋》《禮記正義》)。

網絡擴展解釋

“救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迷信習俗,指在發生日食時通過特定儀式“拯救太陽”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古代認為日食是「陰侵陽」的兇兆(即陰氣侵蝕太陽陽氣),需通過擊鼓、張弓射月等儀式驅趕邪祟。該習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相關記載見于《禮記·曾子問》《谷梁傳》等典籍。

  2. 具體儀式

    • 聲響震懾:敲擊五鼓、鳴鑼、放爆竹制造巨大聲響
    • 武器威懾:按方位使用對應顔色的兵器(東方青戟、南方赤弩等)指向天空
    • 天子主導:周代規定日食時諸侯需跟隨天子共同舉行儀式
  3. 文化依據
    源自「天人感應」思想,認為天象與人間禍福相關。《谷梁傳·莊公二十五年》記載,天子需設置五面旌旗、陳列五種兵器和鼓樂以示救護。

  4. 現代視角
    隨着天文學發展,日食已被科學解釋為月球遮擋太陽的自然現象。清代詩人黃遵憲在《再述》詩中「救日弓」的表述,成為該習俗的文學化印記。

  5. 相關延伸
    類似習俗還有「救月」(月食時的救護儀式),《周禮》記載使用紅色絲帶纏繞救月。

别人正在浏覽...

熬熬百寶櫥白環保暖辨驗筆辯妣祖伯校不賢都頭裁截寵授床上疊床垂紫擔闆漢大誅德高望尊東堂桂二辂二十四番風信咯叽盥盆海損護寶都護工隳慢會務護生草箋管積金記事冊稞麥老眼昏花榴花樽龍荔蔓引株求廟筭米粟盤節盤弄抛歌瓊戶蚑行喙息缺唇染渲深烈深輮涉疑爽約水菽四恩頌贊瑣附肅聽途軌頹基枉志完竣晩謬仙姬效益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