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建築物廢棄的地基。 晉 陶潛 《拟古》詩之四:“頽基無遺主,遊魂在何方!” 宋 朱熹 《武夷七詠·趨真亭》:“危亭久已傾,祗有頽基在。”
"頹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倒塌毀壞的建築物基址或廢墟。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并附權威文獻依據:
字義分解
本義為倒塌、崩壞。《說文解字》釋為“秃貌”,引申為衰敗、傾覆。
指建築物的根基、地基。《說文解字》:"牆始也。"
合成詞義
"頹基"為偏正結構,直譯為倒塌的基址,特指因戰亂、災害或年代久遠而廢棄的建築遺迹,承載曆史滄桑感。
《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1100頁):
頹基(tuí jī):傾塌的建築物基址。
引證:南朝宋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顔範二中書》詩:"頹基不可識,遺築尚能尋。"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
頹基:毀壞的房基。
引證:《晉書·慕容德載記》:"正覺寺,即德頹基之所建也。"
《水經注·卷十九·渭水》(郦道元):
"(阿房宮)規恢三百餘裡……今訪其頹基,裁高二丈許。"
)(描述阿房宮廢墟)
《全唐詩·卷二百三十》(杜甫):
"野寺殘僧少,頹基亂石多。"(《山寺》)
)(以"頹基"渲染荒寺破敗)
"頹基"在詩文中常象征朝代更疊、盛衰無常,如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雖未直用"頹基",但意境相通。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古典文學創作及考古領域,日常交流罕見。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如:
"古城勘探中發現的唐代頹基,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安史之亂對長安的破壞。"
參考資料:
“頹基”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頹基(拼音:tuí jī)指建築物廢棄的地基,即因倒塌或年久失修而殘留的基礎部分。該詞常用于描述古建築遺址或廢墟場景。
如需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陶潛、朱熹相關作品原文。
塝田瓪瓦變時碧荷側肩朝夕之策沖天物爨寶子碑大還丹怠沓地老天荒帝名斷厓餓鬼厄會發花煩憯樊橑富室子耿烈耕人共遞關征黑司命鶴山仙人晦缺虎目豕喙肩比劑調警崗巾褠吉行捐納句爪累月經年流照率事茂彥模式囊底智年複一年捏怪排科旁骛盤腳帔肩侵克窮識起舞軀格壬遁熱呓損兵折将調詞架訟條例司托命完給嵬崿仙伯線抽傀儡先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