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il to keep an appointment; break an appointment] 沒有履行約會;失約
郭伋還州,尚不欺于童子; 文侯校獵,甯爽約于虞人?—— 李商隱《為張周封上楊相公啟》
一諾千金,豈容爽約?
失約。 唐 李商隱 《為張周封上楊相公啟》:“ 郭伋 還州,尚不欺於童子; 文侯 校獵,寧爽約於虞人?”《水浒傳》第四二回:“百日之外,專望鶴駕降臨,切不可爽約。” 郭沫若 《斷斷集·屈原時代》:“屢次爽約,故成訟事。”
“爽約”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未能按照事先的約定履行承諾或參加活動,即“失約”。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構成:
“爽”在此處意為“違背、失掉”(如“爽信”即失信);“約”指“約定、協議”。組合後表示“違背約定”。
常見用法
多用于口語和非正式場合,描述因故未能履行約會、會議、活動等承諾的行為。
例句:
“他臨時有事,不得不爽約。”
“重要場合若頻繁爽約,可能影響信譽。”
適用語境
慎用場景
“爽約”行為可能被視為缺乏責任感,尤其在重視信用的文化中。頻繁爽約易導緻人際信任受損,因此建議提前溝通或調整計劃。
如果需要進一步探讨語境差異或相關成語,可以補充提問哦!
爽約,指的是約定好的事情或者約會沒有如期履行或者未能按照約定時間地點進行的行為。它是一個表示失約或者缺席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爪 + 條
- 筆畫:12
來源:
《爽約》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西遊記》中,描寫了孫悟空向大鵬神下戰書,但大鵬神爽約未至的情節。此後,這個詞開始廣泛流傳,并用于日常生活中。
繁體:爽約
古時候漢字寫法:
爽約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爽約」,其中「爽」用于形容歡快或暢快,而「約」則表示約定。當時的寫法中「約」字的下方會有一個陰極,意味着雙方約定的事情有可能無法完成。
例句:
1. 他原本答應參加聚會,但最後爽約了。
2. 因為他總是爽約,所以沒人願意和他一起約會了。
組詞:
1. 約定
2. 約會
3. 約稿
近義詞:
1. 失約
2. 缺席
反義詞:
1. 如約
2. 履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