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途,道路。 晉 陸機 《豫章行》:“川陸殊途軌,懿親将遠尋。” 清 恽敬 《讀<大學>》:“於是天下之人之知皆渙然怡然于聖人之途軌,而智者不至于歧,愚者不至于罔,高者不至于磒。”
“途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途”指道路、路徑,“軌”指軌迹或規律。組合後通常表示具體的路途或道路,例如晉代陸機《豫章行》中“川陸殊途軌”即用此意。
引申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如現代用法),可引申為事物發展的路徑或規律,強調趨勢性,例如“遵循聖人之途軌”(清代恽敬《讀<大學>》)。
古代典籍
晉代陸機《豫章行》最早使用該詞,描述地理路徑差異:“川陸殊途軌,懿親将遠尋”。
清代恽敬在《讀<大學>》中将其用于抽象層面,比喻思想或行為的規範:“智者不至于歧,愚者不至于罔”。
現代應用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既可指實際道路,也可比喻事物發展的方向或規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如陸機、恽敬著作)。
《途軌》(tú guǐ)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第一個字《途》(tú)的部首是辵,筆畫數為11。它是指路途、道路的意思。第二個字《軌》(guǐ)的部首是車,筆畫數為11。它是指車輪留下的痕迹,也可以引申為規範、準則的意思。
《途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漢書·匈奴傳》中。它是由古代曆史學家漢代班固創造的,通過對車輪刻痕的比喻,表示應遵循正确的道路或規範行事。在繁體字中,途軌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途和軌有着不同的變體。例如,《途》的古代寫法有“辶+田”、“辶+都+既”等。而《軌》的古代寫法則有“軌”、“軛+己”等。這些變體顯示了漢字書寫的演變過程。
1. 我們需要在前進的途中探索新的軌迹。 2. 教育體制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正确行事的途軌。 3. 經驗是我們行動的途軌。
1. 途經(tú jīng):經過某個地方的途徑。 2. 軌迹(guǐ jì):物體運動軌道的路徑。 3. 途徑(tú jìng):達到某個目的地或目标的方法或道路。
與《途軌》相關的近義詞有“道路、線路、路徑”,與之相對的反義詞有“迷失、偏離、誤入”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