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檀弓下》:“ 孔子 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菽,泛指豆類。後以“水菽”借指粗淡的飲食,常用作孝養父母之典。《後漢書·劉平趙孝等傳序》:“夫患水菽之薄,幹祿以求養者,是以恥祿親也。” 宋 王安石 《夜夢與和甫别》詩:“水菽中歲樂,鼎茵暮年悲。”
“水菽”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與孝道和樸素生活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水菽”字面指水和豆類(“水”指飲用水或水稻,“菽”為豆類總稱),合稱代指粗淡的飲食。這一組合源于古代農業社會對基本生存物資的概括,後引申為清貧生活的象征。
出自《禮記·檀弓下》中孔子對孝道的論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意為即使以豆類和水為食,隻要能讓父母感到滿足,便是孝道。後世文獻如《後漢書》和王安石的詩作中,均用“水菽”表達以簡樸方式奉養父母的品德。
“水菽”不僅是一個描述食物的詞彙,更承載了儒家孝道文化,強調在物質匮乏時仍要盡孝。其内涵從飲食延伸到倫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安貧盡孝”的典型意象。
《水菽》(shuǐ zhū)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豆類植物的一個種類”。它通常用來指代豆角(又稱為四季豆、長豆)。
《水菽》這個詞的部首是“水”和“艹”,其中“水”是左邊的部首,表示液體;“艹”是右邊的部首,表示植物。由于部首的不同,它的拆分筆畫數為4畫。
《水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業文明。在古代,人們發現豆角是一種有營養且容易生長的植物,因此将其稱為“水菽”,以表示對豆角的重視與贊美。
《水菽》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水莊」。
《水菽》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略有變化,它的古體字形為“水豆”。這種寫法更加簡潔,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水菽”的形式。
1. 今晚的晚餐有很多菜品,其中一道菜是鮮嫩的水菽。
2. 奶奶炒的水菽非常好吃,我最喜歡吃她的豆角炒肉。
與《水菽》相關的組詞有:
1. 菽粟(shū sù):指豆類和谷物。
2. 菽食(shū shí):指以豆類為主食。
與《水菽》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豆角(dòu jiǎo):指豆莢。
2. 綠豆(lǜ dòu):指綠色的豆類。
與《水菽》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1. 肉類(ròu lèi):指動物的肌肉組織。
2. 魚類(yú lèi):指各種魚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