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的意思、禮義廉恥的詳細解釋
禮義廉恥的解釋
[sense of propriety,justice,honesty and honor] 禮為貴賤尊卑要分明,義為事之宜,廉為廉潔方正,恥為識羞恥。指為人要有道德修養
禮義廉恥不立,人君以自守也。——《管子·立政》
詳細解釋
見“ 禮義廉恥 ”。
古代提倡的四種道德規範。認為是治國之四綱。亦稱“ 四維 ”。《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管子·立政九敗解》:“然則禮義廉恥不立,人君無以自守也。”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滿嘴的禮義廉恥,一肚皮雞鳴狗盜。”
詞語分解
- 禮義的解釋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套禮節儀式即為禮,合于這些的做法即為義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詳細解釋.禮法道義。禮,謂人所履;義,謂事之宜。《詩·衛風·氓序》:“
- 廉恥的解釋 廉操與知恥不識廉恥不顧廉恥的人詳細解釋廉潔知恥。《荀子·修身》:“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淮南子·泰族訓》:“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 清 陳康祺 《燕下
專業解析
"禮義廉恥"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準則之一,常被合稱為"國之四維",意指維系國家穩定的四項基本綱紀。其詳細含義可從每個字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内涵進行闡釋:
一、 分釋四字
-
禮 (Lǐ)
- 本義與引申: 原指敬神祈福的儀式(《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引申為社會生活中基于習俗或傳統形成的,用以規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儀式禮節。它強調尊卑有序、長幼有别、行為得體、恭敬謙讓。
- 詞典釋義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釋"禮"為:① 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② 表示尊敬的言語或動作;③ 禮物;④ 以禮相待。此處主要指①、②項含義,即規範與尊敬。
-
義 (Yì)
- 本義與引申: 原指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說文解字》: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核心含義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合乎正義或公益的行為準則。強調個人行為要符合道德标準,處事公正,有責任感,講求信義,勇于擔當。
- 詞典釋義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①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②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③ 情誼;④ 因撫養或拜認而成為親屬的;⑤ 人工制造的(人體的部分)。此處主要指①、②項含義,即公正合宜與合乎正義。
-
廉 (Lián)
- 本義與引申: 原指廳堂的側邊,引申為棱角、方正(《說文解字》:廉,仄也)。核心含義是正直、清廉、不貪取。特指為官者品行方正,廉潔自律,不貪污受賄,不徇私枉法。也泛指個人在財利面前能自我約束,不取不義之財。
- 詞典釋義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釋"廉"為:① 廉潔;② (價錢)低,便宜。此處主要指①項含義,即清廉不貪。
-
恥 (Chǐ)
- 本義與引申: 指羞愧、羞辱的心理感受(《說文解字》:恥,辱也)。核心含義是因言行有缺失或違背道德而感到羞愧不安。它強調人要有羞惡之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了錯事或不當之事應感到羞愧,并能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
- 詞典釋義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釋"恥"為:① 羞愧;② 恥辱。此處主要指①項含義,即羞愧之心。
二、 整體含義與核心思想
"禮義廉恥"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最早系統闡述見于《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它強調:
- "禮" 是行為規範,維系社會秩序與人際和諧。
- "義" 是行為準則,确保處事公正,合乎道德。
- "廉" 是品德操守,要求清正自守,不貪不占。
- "恥" 是心理防線,使人知錯能改,有所不為。
四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個人修身養性、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道德基石。其核心思想在于通過内在的道德自覺(廉、恥)和外在的行為規範(禮、義),引導人們成為品行端正、有責任感、知榮辱的社會成員。
三、 文化意義與現代價值
"禮義廉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它不僅是古代社會的道德綱領,其蘊含的:
- 遵守規範(禮)
- 崇尚正義(義)
- 廉潔自律(廉)
- 知榮明恥(恥)
等精神内核,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培育個人品德、建設廉潔文化、弘揚社會正氣、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思想資源。
參考資料: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國古代權威字書,闡釋字的本義)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提供标準釋義)
- 管仲(托名). 《管子·牧民》. (最早系統提出"國之四維"概念的典籍)
- 顧炎武. 《日知錄·卷十三·廉恥》. (對"廉恥"有深刻論述,強調其重要性:"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網絡擴展解釋
“禮義廉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準則,最早由春秋時期管仲提出,被視為維系國家的四項核心道德支柱(“四維”)。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内涵
-
禮
指社會等級與行為規範,要求人們遵守尊卑有序的禮節,如《管子》所言“禮不逾節”,強調通過禮儀制度維護社會秩序,同時培養内在的恭敬之心。
-
義
強調行事準則,要求行為符合道義,尤其在面對公私利益沖突時,需以集體或公共利益為重,作出合理選擇。
-
廉
指廉潔自律,克制私欲,不貪圖非分財物。這一準則尤其針對官員,是古代政德的基本要求。
-
恥
即羞惡之心,要求人對違背道德的行為産生羞愧感,從而自我約束、反省改過。
曆史背景與地位
- 起源:出自《管子·牧民》,管仲認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将禮義廉恥視為國家存亡的關鍵,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法律。
- 發展:後世将“孝悌忠信”與“禮義廉恥”合稱“八德”,成為儒家倫理體系的核心内容。
現代意義
這一概念至今仍被用于批判道德缺失的現象(如“寡廉鮮恥”等批評),并作為個人修養和社會治理的參考标準。例如,對貪污腐敗的譴責常基于“廉”與“恥”的要求,而公共場合的禮儀規範則延續了“禮”的精神。
示例用法:
- “禮義廉恥不立,人君以自守也。”(《管子·立政》)
- 批評某人“輕薄無禮”“寡廉鮮恥”,即指其違背了這些道德準則。
别人正在浏覽...
辯據變晝草不能彀剗道笞服鸱彜打官腔宕賬得地丁丁當當訂書機頂針緒麻蹲點多重性法雲地費盡心思風義幹點官運刮舌鼓成合年懽侍家克計矯世郊隧警場靜悄佶屈聚唇連床劣弱隆敬落産馬尾蘿美學密緻暮子難心牽附七寶車氣祲欽犯慶靈窮途潦倒球僮犬牙鷹爪如有所失善處神仙人數碼相機說不過貪谀天生一對痛罵晚半天兒吳天保相用笑聲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