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se of propriety,justice,honesty and honor] 禮為貴賤尊卑要分明,義為事之宜,廉為廉潔方正,恥為識羞恥。指為人要有道德修養
禮義廉恥不立,人君以自守也。——《管子·立政》
見“ 禮義廉恥 ”。
古代提倡的四種道德規範。認為是治國之四綱。亦稱“ 四維 ”。《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管子·立政九敗解》:“然則禮義廉恥不立,人君無以自守也。”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滿嘴的禮義廉恥,一肚皮雞鳴狗盜。”
“禮義廉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準則,最早由春秋時期管仲提出,被視為維系國家的四項核心道德支柱(“四維”)。以下是詳細解析:
禮
指社會等級與行為規範,要求人們遵守尊卑有序的禮節,如《管子》所言“禮不逾節”,強調通過禮儀制度維護社會秩序,同時培養内在的恭敬之心。
義
強調行事準則,要求行為符合道義,尤其在面對公私利益沖突時,需以集體或公共利益為重,作出合理選擇。
廉
指廉潔自律,克制私欲,不貪圖非分財物。這一準則尤其針對官員,是古代政德的基本要求。
恥
即羞惡之心,要求人對違背道德的行為産生羞愧感,從而自我約束、反省改過。
這一概念至今仍被用于批判道德缺失的現象(如“寡廉鮮恥”等批評),并作為個人修養和社會治理的參考标準。例如,對貪污腐敗的譴責常基于“廉”與“恥”的要求,而公共場合的禮儀規範則延續了“禮”的精神。
示例用法:
《禮義廉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它強調人們應該遵守社會公德、個人道德、職業道德,以及自律和莊重的品質。
《禮義廉恥》的部首分别是示(礻)、貝、廣、言(讠)。它的總筆畫數為26畫。
《禮義廉恥》是出自《尚書·周書·秦誓》的一句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廣泛傳頌和應用。
《禮義廉恥》的繁體字為「禮義廉恥」。
在古代,「禮義廉恥」分别是以古文的方式書寫為「禮」,以骨文的方式書寫為「義」,以金文的方式書寫為「廉」,以金文的方式書寫為「恥」。
1. 我們應該遵守道德準則,舉止言行要符合禮義廉恥的要求。
2. 作為一個公務員,應該具備良好的廉恥意識。
3.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每個人樹立起禮義廉恥的意識。
4. 在商業交往中,要堅持以誠信、公平、契約精神為準則,遵循禮義廉恥的準則。
1. 禮儀:指社會行為規範和儀式。
2. 義務:指基于道德和法律規定應履行的責任。
3. 廉潔:指不貪污、不受賄的正直廉明。
4. 恥辱:指遭受道德上的羞辱和不體面的待遇。
1. 道德規範
2. 行為準則
3. 品德倫理
4. 社會道德
1. 不廉恥
2. 不道德
3. 不合禮義
4. 不顧廉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