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se of propriety,justice,honesty and honor] 礼为贵贱尊卑要分明,义为事之宜,廉为廉洁方正,耻为识羞耻。指为人要有道德修养
礼义廉耻不立,人君以自守也。——《管子·立政》
见“ 礼义廉耻 ”。
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认为是治国之四纲。亦称“ 四维 ”。《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立政九败解》:“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满嘴的礼义廉耻,一肚皮鸡鸣狗盗。”
“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最早由春秋时期管仲提出,被视为维系国家的四项核心道德支柱(“四维”)。以下是详细解析:
礼
指社会等级与行为规范,要求人们遵守尊卑有序的礼节,如《管子》所言“礼不逾节”,强调通过礼仪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培养内在的恭敬之心。
义
强调行事准则,要求行为符合道义,尤其在面对公私利益冲突时,需以集体或公共利益为重,作出合理选择。
廉
指廉洁自律,克制私欲,不贪图非分财物。这一准则尤其针对官员,是古代政德的基本要求。
耻
即羞恶之心,要求人对违背道德的行为产生羞愧感,从而自我约束、反省改过。
这一概念至今仍被用于批判道德缺失的现象(如“寡廉鲜耻”等批评),并作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参考标准。例如,对贪污腐败的谴责常基于“廉”与“耻”的要求,而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则延续了“礼”的精神。
示例用法:
《礼义廉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个人道德、职业道德,以及自律和庄重的品质。
《礼义廉耻》的部首分别是示(礻)、贝、广、言(讠)。它的总笔画数为26画。
《礼义廉耻》是出自《尚书·周书·秦誓》的一句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颂和应用。
《礼义廉耻》的繁体字为「禮義廉恥」。
在古代,「禮義廉恥」分别是以古文的方式书写为「禮」,以骨文的方式书写为「義」,以金文的方式书写为「廉」,以金文的方式书写为「恥」。
1. 我们应该遵守道德准则,举止言行要符合礼义廉耻的要求。
2. 作为一个公务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廉耻意识。
3.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个人树立起礼义廉耻的意识。
4. 在商业交往中,要坚持以诚信、公平、契约精神为准则,遵循礼义廉耻的准则。
1. 礼仪:指社会行为规范和仪式。
2. 义务:指基于道德和法律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3. 廉洁:指不贪污、不受贿的正直廉明。
4. 恥辱:指遭受道德上的羞辱和不体面的待遇。
1. 道德规范
2. 行为准则
3. 品德伦理
4. 社会道德
1. 不廉耻
2. 不道德
3. 不合礼义
4. 不顾廉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