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折,形容文字艱澀難懂。 明 鄭瑗 《井觀瑣言》卷一:“ 魯哀公 誄 孔子 辭,其文便佶屈。” 清 阮元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 孔子 《文言》,實為萬世文章之祖……非清言質説者比也,非振筆縱書者比也,非佶屈澁語者比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白話為維新之本》:“再證之 三王 時,誓師有辭,遷都有誥,朝廷一二非常舉動,不憚反復演説,大聲疾呼,彼其意惟恐不大白於天下,故文告皆白話。而後人以佶屈難解者,年代綿邈,文字不變而語變也。”
“佶屈”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í qū,主要用于形容文字艱澀難懂、語句曲折不順。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本義
指文字或語言表達艱深晦澀,讀起來不流暢。例如:
“這篇古文佶屈聱牙,若無注釋,常人難以理解。”
詞源與演變
成語“佶屈聱牙”
現代漢語中多與“聱牙”連用,組成成語“佶屈聱牙”,強調文辭生僻拗口。例如:
“某些學術論文因術語堆砌而顯得佶屈聱牙,影響傳播效果。”
批評性語境
常用于批評翻譯、寫作或古文獻的晦澀問題,如:
“佶屈的商務合同可能因表述不清引發糾紛。”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井觀瑣言》《說文解字》等典籍。
詞義:佶屈(jí qū)是指言語或文字表達困難,不流利,使人難以理解。
拆分部首和筆畫:佶(人字旁,10畫),屈(屍字旁,6畫)。
來源:佶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楚辭·蔔居》一篇中,意為表達困難。
繁體:繁體字為屹屈。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佶屈字分别寫作「佶訥」和「屈訥」。
例句:他的口才不好,經常佶屈吞吞地說話。
組詞:佶屈能才(形容因言辭不流利而無法表達自己的才華)。
近義詞:結巴、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反義詞:流利、順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