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同伐異的意思、黨同伐異的詳細解釋
黨同伐異的解釋
與自己觀點相同的就袒護,與自己觀點不同就加以攻擊。《後漢書·黨锢傳序》:“自 武帝 以後,崇尚儒學,至有 石渠 分争之論,黨同伐異之説,守文之徒,盛於時矣。”《明史·趙用賢傳》:“黨同伐異,罔上行私,其風不可長。” 馮至 《朱自清先生》:“由虛心産生出來的是公平,沒有偏見。黨同伐異,刻薄寡恩,在 朱先生 寫的文字裡是讀不到的。”亦省作“ 黨伐 ”。 宋 嶽珂 《桯史·犇麤字說》:“黨伐之論,於是浸闓, 黃岡 之貶,蓋不特坐詩禍也。” 清 恽敬 《與趙石農書》:“ 敬 不敢黨伐,惟大兄裁之。”
詞語分解
- 黨的解釋 黨 ǎ 見“黨”。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 異的解釋 異 ì 見“異”。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黨同伐異”是“黨同伐異”的繁體寫法,該成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拉幫結派,偏袒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排斥或攻擊意見不同者。原用于描述學術派系鬥争,後泛指社會集團間的對立行為。
二、詳細解析
-
字詞分解
- 黨:原指偏袒,後引申為結黨;
- 同:指意見相同者;
- 伐:攻擊、排斥;
- 異:不同觀點或派系。
組合含義為:同一派系内部團結,對外則打擊異己。
-
曆史背景
成語最早出自《後漢書·黨锢傳序》,記載漢代儒學内部因學術分歧引發的派系鬥争。後世擴展至政治、社會等領域,如宋代周邦彥《汴都賦》中“黨同伐異,此姘彼丑”即用此意。
三、使用場景
- 古代:多指學術或政治派系鬥争(如漢代經學之争);
- 現代:可形容組織、團體或社交圈中排除異己的現象。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結黨營私、排除異己
- 反義詞:求同存異、無偏無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後漢書》及古典文獻中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黨同伐異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團結同志,打擊異己”。下面是有關該詞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黨(黨):由“屍”和“艮”兩個部首組成,共有十一筆。
- 同:由“口”和“冂”兩個部首組成,共有五筆。
- 伐:由“人”和“戈”兩個部首組成,共有八筆。
- 異(異):由“田”和“巴”兩個部首組成,共有八筆。
來源:
《黨同伐異》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韓非子》一書中。這個詞語常常被用來描述一種團結一緻,共同對付異見和異己的現象。
繁體:
《黨同伐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黨同伐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存在一些差異,但《黨同伐異》一詞的基本形狀仍然保持相似。古時的寫法可能略有差别,但整體結構和含義基本一緻。
例句:
1. 我們應該團結一緻,黨同伐異,共同推進社會進步。
2. 面對敵人的挑釁,我們要堅定團結,黨同伐異,捍衛我們的利益。
組詞:
- 同仁(友善,互助)
- 伐木(砍伐)
- 異議(不同觀點,異見)
近義詞:
同仇敵忾、衆志成城
反義詞:
分裂、散亂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