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道的意思、五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道的解釋

(1).五路、五個方面。《南史·呂僧珍傳》:“ 建武 二年, 魏 軍南攻,五道并進。” 唐 王昌齡 《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塲。”

(2).五種方法。《呂氏春秋·孝行》:“養有五道:脩宮室,安牀笫,節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龢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龢煎調,養口之道也;龢顔色,説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

(3).佛教謂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處輪迴之所。見《菩薩處胎經》。道教亦承襲此說。見《雲笈七籤》卷十。 南朝 宋 鮑照 《佛影頌》:“六塵煩苦,五道綿劇。” 南朝 梁 沉約 《佛記序》:“去來五道,大千比之毫端;往復三界,祇劫未足稱遠。”參見“ 六道 ”。

(4).見“ 五道将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道"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其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 道路通稱(本義) 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通路,或泛指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絡。此義項強調其作為連接不同地域的物理路徑屬性。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收錄此基本義項,釋義為"五路"或"泛指通道"。

二、 宗教哲學概念(引申義)

  1. 佛教術語:指衆生根據業力輪回轉生的五種存在形态(或階段),具體包括:
    • 地獄道
    • 餓鬼道
    • 畜生道(旁生道)
    • 人道
    • 天道 此概念闡述因果報應與輪回思想,是佛教宇宙觀與生命觀的核心内容之一。有時"阿修羅道"會被單獨列出,形成"六道"。

      來源依據: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對"五道"有詳細闡釋,明确其作為輪回路徑的含義。重要佛經如《無量壽經》也多次提及"五道"。

  2. 道教/民間信仰概念:
    • 五道将軍:被視為掌管世人生死福祿、地獄輪回的重要神祇(或神祇群體),常與閻羅王信仰相關聯。

      來源依據:相關記載可見于道教典籍及古典小說如《醒世恒言》(馮夢龍著)、《水浒傳》(施耐庵著)中對"五道将軍"的描述。

三、 曆史地理與軍事建制(專名)

  1. 行政區劃/軍事轄區:中國曆史上曾出現過名為"五道"的行政或軍事劃分區域。
    • 如唐朝前期在邊疆地區設立的"某某道",後演變為"節度使"轄區。
    • 又如明朝在遼東設置的"東甯衛"及其下轄的"五道"(如"海州道"、"蓋州道"等),具有軍事防禦和行政管理職能。

      來源依據:《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史為樂主編)、《明史·地理志》等史料記載了作為曆史地名的"五道"。

  2. 關隘名:特定曆史時期或地點存在名為"五道"的關口或要隘。

    來源依據:地方志書或曆史地理專著中可能有相關記載,需具體考證。

"五道"的核心含義從具體的空間道路,延伸至抽象的宗教輪回路徑(佛教)和神職體系(道教/民間信仰),并在曆史上成為特定行政區劃、軍事單位或關隘的名稱。理解該詞需緊密結合其出現的具體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五道”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進行解讀,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一、軍事或空間概念

指五條路徑或五個方向,常見于古代軍事部署。例如《南史·呂僧珍傳》記載“五道并進”描述魏軍分五路進攻,唐代王昌齡《塞上曲》也有“五道分兵去”的表述。

二、方法論範疇

特指五種方法體系,如《呂氏春秋·孝行》提出的“養有五道”,包括養體、養目、養耳、養口、養志的具體方法,涵蓋飲食、色彩、音律等生活層面。

三、宗教輪回理論

  1. 佛教五道
    指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處輪回之所,出自《菩薩處胎經》。南朝鮑照《佛影頌》中“五道綿劇”即描述輪回之苦。
  2. 道教五道
    承襲佛教輪回觀,但賦予更貼近人性的解釋:天道(超然)、地獄道(惡念)、餓鬼道(饑渴)、畜道(自私)、人道(執情),與五種心态直接關聯。

四、神祇稱謂

“五道将軍”是道教中東嶽大帝下屬神将,掌管生死,見于《醒世恒言》等文獻。


說明:不同語境下“五道”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宗教相關解釋存在佛教與道教的互鑒現象,建議通過《雲笈七籤》《菩薩處胎經》等原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邊策便錢蹩氣避世骖仆長垜車龍成練饬歸帶速到口都養翻山越嶺黼裘鬼蜮技倆函劄嘿嘿無言紅愁綠慘怳然腳爐腳寨解典警愦覺聾扣角拉捭摧藏橑子樂境練洽連牆遼碣淩轹令顔滿潮毛象每度糜粉惱罵泥途般纏頗羅強伯鉗擊輕機容觀三槐三屬山半韶發燒頭爐香省級守丞睡大覺私隸天全天鬻貼改萬世師表小格式小玉狎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