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路、五個方面。《南史·呂僧珍傳》:“ 建武 二年, 魏 軍南攻,五道并進。” 唐 王昌齡 《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塲。”
(2).五種方法。《呂氏春秋·孝行》:“養有五道:脩宮室,安牀笫,節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龢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龢煎調,養口之道也;龢顔色,説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
(3).佛教謂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處輪迴之所。見《菩薩處胎經》。道教亦承襲此說。見《雲笈七籤》卷十。 南朝 宋 鮑照 《佛影頌》:“六塵煩苦,五道綿劇。” 南朝 梁 沉約 《佛記序》:“去來五道,大千比之毫端;往復三界,祇劫未足稱遠。”參見“ 六道 ”。
(4).見“ 五道将軍 ”。
“五道”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進行解讀,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指五條路徑或五個方向,常見于古代軍事部署。例如《南史·呂僧珍傳》記載“五道并進”描述魏軍分五路進攻,唐代王昌齡《塞上曲》也有“五道分兵去”的表述。
特指五種方法體系,如《呂氏春秋·孝行》提出的“養有五道”,包括養體、養目、養耳、養口、養志的具體方法,涵蓋飲食、色彩、音律等生活層面。
“五道将軍”是道教中東嶽大帝下屬神将,掌管生死,見于《醒世恒言》等文獻。
說明:不同語境下“五道”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宗教相關解釋存在佛教與道教的互鑒現象,建議通過《雲笈七籤》《菩薩處胎經》等原典進一步考證。
《五道》是一個詞語,在漢語中有多個不同的意思,包括五條道路、五個方向、五個要點等等。
《五道》這個詞由“五”和“道”兩個字組成。其中,“五”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四畫。而“道”的部首是“辵”,筆畫數為12畫。
《五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在《周易》中,“五道”是指宇宙中的五個方向,即南、北、東、西和中央。
《五道》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五徑」。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一般使用篆書字體。《五道》這個詞在篆書中的寫法為「五適」。
1. 他沿着城市的五道街走到了市中心。
2. 這個方案包含五個要點,我們要特别注意。
3. 他指出了五個可能導緻失敗的因素。
組詞看道、道路、道德、五方、五行
五條、五個方向、五個要點
單一、一條、一個方向、一個要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