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以規谏帝王的旌旗和謗木。語本《大戴禮記·保傅》:“有進善之旍,有诽謗之木。” 盧辯 注:“[旍(旌),] 堯 置之,令進善者立於旍下也。﹝木,﹞ 堯 置之,使書政之愆失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景運之世,言在都俞,其次言在旌木,其次言在庭陛,其次言在疏牘,其次言在歌謡。”
“旌木”是古代用于規谏帝王的兩種象征性工具,由“旌旗”和“謗木”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來源與構成
該詞源于《大戴禮記·保傅》記載的“有進善之旌,有诽謗之木”。據盧辯注解,堯帝設立旌旗(旌)供進獻良言者站立其下,而謗木(木)則用于書寫政治過失。
功能與用途
曆史意義
清代學者魏源在《默觚》中提到,不同時期的進谏方式有層級差異,“旌木”屬于次于君臣直接議政(都俞)、但高于奏疏和歌謠的規谏形式,體現了古代政治對民間意見的重視。
注:“旌”本義為表彰(如“旌表其功”),“木”在此特指謗木,而非普通樹木。兩者結合後成為規谏制度的代稱。
旌木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意味的詞彙,它通常用于形容非常高大、雄偉的大樹。這個詞傳遞着力量、莊嚴和威嚴的含義。
旌木這個詞由“木”和“旌”兩個部首組成。部首“木”表示與樹木相關,而部首“旌”則表明與旗幟或标志牌等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4。
旌木一詞源自古代文獻和文化藝術,它最早出現在《禮記·月令》中。繁體的寫法為「旌木」。
在古時,旌木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古代寫法是「旌樹」,樹即代表樹木的意思。另一種寫法是「旌林」,林代表樹木叢生之處。
1. 這片森林中的旌木直插雲霄,仿佛與天空相接。
2. 整個公園被一片旌木所覆蓋,形成了一道風景獨特的天然屏障。
1. 旌旗:指代旗幟上的标志或紋章。
2. 木本:指代植物特征,表示用于形容植物的。
3. 旌旗飄揚:指代旗幟高高飄揚的景象,也可用于形容高雅、出衆的風采。
1. 大樹:表示高大的樹木。
2. 高聳:表示物體高度接近天空。
3. 威嚴:表示莊重、有威力的樣子。
1. 矮墩:表示高度低矮的物體。
2. 虛弱:表示無力、不健壯。
3. 毫不起眼:表示不引人注意、不突出的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