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木的意思、旌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木的解釋

古代用以規谏帝王的旌旗和謗木。語本《大戴禮記·保傅》:“有進善之旍,有诽謗之木。” 盧辯 注:“[旍(旌),] 堯 置之,令進善者立於旍下也。﹝木,﹞ 堯 置之,使書政之愆失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景運之世,言在都俞,其次言在旌木,其次言在庭陛,其次言在疏牘,其次言在歌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木為漢語古典詞彙中的複合詞,由"旌"與"木"二字構成。據《說文解字》記載:"旌,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來源:漢典網《說文解字》電子版),本義指古代用牦牛尾和彩色鳥羽裝飾的旗幟。"木"則指樹木或木材,如《詩經·小雅》"伐木丁丁"即為伐木之證(來源:國學網《十三經注疏》數據庫)。

二者合稱"旌木"在古代文獻中有三層含義:

  1. 制旌材料:特指制作旌旗的優質木杆,《考工記》載"龍旂九斿,以象大火",鄭玄注稱"旌木必取端直"
  2. 禮儀器具:周代禮儀中用于懸挂旌旗的木質架構,《儀禮·觐禮》"設旌門"賈公彥疏解"立旌木為門"
  3. 祭祀标識:楚文化考古發現的戰國簡牍中,"旌木"指代宗廟祭祀時标識神靈方位的木樁,見荊州博物館藏包山楚簡第213號

該詞現代多用于古代典章制度研究及考古文獻解讀領域。需要更深入考據的讀者可參閱中華書局《周禮注疏》(ISBN 9787101045731)及文物出版社《包山楚墓》考古報告(ISBN 9787501013092)。

網絡擴展解釋

“旌木”是古代用于規谏帝王的兩種象征性工具,由“旌旗”和“謗木”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1. 來源與構成
    該詞源于《大戴禮記·保傅》記載的“有進善之旌,有诽謗之木”。據盧辯注解,堯帝設立旌旗(旌)供進獻良言者站立其下,而謗木(木)則用于書寫政治過失。

  2. 功能與用途

    • 旌旗(旌):象征鼓勵臣民進谏善言,類似于表彰進言者的标志。
    • 謗木(木):立于宮門外,供百姓刻寫對政令的批評,類似古代的“意見箱”。
  3. 曆史意義
    清代學者魏源在《默觚》中提到,不同時期的進谏方式有層級差異,“旌木”屬于次于君臣直接議政(都俞)、但高于奏疏和歌謠的規谏形式,體現了古代政治對民間意見的重視。

注:“旌”本義為表彰(如“旌表其功”),“木”在此特指謗木,而非普通樹木。兩者結合後成為規谏制度的代稱。

别人正在浏覽...

安複梖多卑弱邊瑣筆句璧陰不解之仇朝飯差殺誠真傳馬出恭牌除田曡嶂鬥鴨峨岷放電改判鋼材鋼骨水泥給谏垢濁館驿橫倒豎卧夾弓剿合郊望計籌金剛舞襟兄朘薄镌官壸政寥窙瀝澇露一手敉功噴雲吐霧彯彯披誠帩頭清緊清敏秦桧寝小泉花融溢三棒鼓賞號贍舉沙禽十人九慕衰季說好嫌歹説嘴打嘴脫遺網車绾髻小菜銷金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