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捃采 ”。
亦作“ 捃採 ”。采集。 晉 王嘉 《拾遺記·晉時事》:“ 張華 ……好觀秘異圖緯之部,捃采天下遺逸。”《周書·明帝紀》:“又捃採衆書,自 羲 農 以來,訖於 魏 末,敍為《世譜》,凡五百卷。”
“捃采”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ùn cǎi,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本義:指采集、收集,尤其強調對散落或零散事物的拾取。
引申義:在特定語境中,可引申為收集材料以攻擊他人,如彈劾或誣陷。
《捃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收集、采撷"。
《捃采》由"手"(扌)和"卄"(⺾)兩個部首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捃采》源于古代漢字,是漢語中的一個詞彙。
在繁體字中,捃采的寫法為「攟採」。
古時漢字的寫法總體上較為繁複,而《捃采》的古文寫法為「搢採」。
1. 他喜歡到田野中捃采鮮花。
2. 我們需要捃采更多的信息,才能得出結論。
3. 他在山上捃采了許多野果。
捃拾、采集、捃拾、采編、采伐、采挖、采獲、采摘等。
近義詞:
- 高攜:高舉着采摘。
- 獲捧:得到廣大的捧場。
反義詞:
- 放棄:放棄收集或采集的行動。
- 散開:将原本集成的東西分散開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