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劉永福的意思、劉永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劉永福的解釋

(1837-1917)清末将領。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曾參加天地會起義,在廣西雲南邊境組織黑旗軍。後受越南約請,領兵赴越抗法。中法戰争中受清政府改編,屢敗法軍。甲午戰争時任幫辦台灣防務,抗擊侵台日軍,後退回廣東。辛亥革命後,曾任廣東民團總長,不久辭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劉永福(1837年—1917年),清末民初著名軍事将領、民族英雄。其名字在漢語語境中具有以下詳細含義及曆史内涵:


一、核心釋義(詞典角度)

劉永福

讀音:Liú Yǒngfú

詞性:專有名詞(曆史人物姓名)

基本釋義:

中國近代抗法、抗日将領,黑旗軍領袖。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以骁勇善戰、抵禦外侮著稱,是清末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代表性人物。


二、曆史事迹與象征意義

  1. 黑旗軍統帥

    早年組織黑旗軍活動于中越邊境,後應越南政府邀請助其抵抗法國侵略。在紙橋戰役(1883年)中重創法軍,擊斃法軍指揮官李維業,延緩了法國殖民越南的進程。

  2. 抗法護台

    中法戰争(1884–1885)期間,清政府收編黑旗軍,劉永福率部在台灣抗擊法軍,成功保衛台南,被民衆譽為“護台名将”。

  3. 乙未抗日

    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後,劉永福率黑旗軍與台灣義軍聯合抗日,在台南戰役中頑強抵抗日軍數月,最終因孤立無援而内渡大陸。其抗日事迹成為台灣民衆抵抗殖民的精神象征。


三、文化符號與評價


參考資料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辭海》(第七版)曆史人物分冊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通史》相關内容,并援引以下來源:

  1.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劉永福"條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抗日史》(1995年編)
  3. 廣西民族出版社《黑旗軍領袖劉永福》(2010年)

(注:因知識庫未提供實時網頁鍊接,此處标注來源出版物名稱,實際引用請以紙質或官方電子資源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劉永福(1837年10月10日—1917年1月9日)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軍事将領和民族英雄,其事迹主要圍繞抗法援越與抗日保台展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生平背景

  1. 出身與早年
    劉永福祖籍廣西博白,生于廣東欽州(今屬廣西防城港),家境貧寒。少年時期曆經父母早逝,以傭工、灘師等職業謀生。1857年加入天地會反清起義軍,逐步積累軍事經驗。

  2. 黑旗軍的建立
    1866年,他在廣西歸順州(今靖西縣)創立黑旗軍,以七星黑旗為标志,後轉戰越南保勝地區(今老街),逐漸發展成一支紀律嚴明的武裝力量。

二、軍事成就與曆史貢獻

  1. 抗法援越

    • 1873年和1883年兩次應越南王朝請求,率黑旗軍大敗法軍,擊斃法軍統帥安邺、李維業,被越南國王封為三宣提督。
    • 中法戰争期間(1883-1885),配合清軍取得臨洮大捷,成為近代中國少有的對外戰争勝利案例。
  2. 抗日保台

    • 1895年甲午戰争後,清政府割讓台灣,劉永福被推舉為台灣抗日聯盟首領,以“台灣民主國大将軍”名義領導軍民抵抗日軍。在糧彈匮乏、無外援的情況下堅守台南五個月,最終被迫内渡大陸。

三、晚年與評價

四、其他關聯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軍事策略或具體戰役細節,可參考地方志或專題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背光性編弄簸蕩采粲禅定程老翠旄錯位瘩背大别山脈怠弛當家作主道愛倒口低熱敵與舵工粉态果霜海垂獎章簡濟焦釜徼繞葭牆經蓺金人之緘金烏九遐駒留寬大涼草量小力微零零碎碎祿饩唛頭門着冥伯馍馍拟話本傩祓仿偟蚍蜉撼樹乾折曲戾群機人手一冊阮生車神盟施遺輸籌水堨稅榷恕矜探官繭桃部緯地經天污塗幰幰西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