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人之緘”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源自《孔子家語·觀周》的記載:孔子在周朝太祖後稷的廟堂中,看到一個金人像被“三緘其口”(三重封口),其背後刻有銘文“古之慎言人也”,以此警示人們說話需謹慎。
注:不同語境下含義側重可能不同,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如需更多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孔子家語》原文或相關典籍。
《金人之緘》是一個成語,表示黃金之中封存的文書或密信。它意味着某個重要的文件或秘密被妥善地保管起來。
《金人之緘》的拆分部首是“钅”和“人”,它們分别代表金屬和人,暗示了文書或密信的價值和重要性。
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其中“金”有8畫,“人”有2畫,“之”有4畫,“緘”有6畫。
《金人之緘》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世說新語·文學》中,形容把重要文件保存在黃金之中。
繁體字為《金人之緘》,與簡體字的寫法稍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和現代有所不同。而《金人之緘》這個成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金人之箋”。雖然字形有所異同,但義項和使用方式仍然相同。
1. 那些重要的文件被放在金人之緘之中,保密性非常高。
2. 古代皇宮中重要的信件經常會用金人之緘保管起來。
1. 緘口:指閉口不言,保守秘密。
2. 金字塔:指形狀如金字的塔,也泛指金字形的建築物。
3. 金籠:用金屬制成的鳥籠,也可比喻堅不可摧的囚禁狀态。
近義詞:金樽銀榼、金屋藏嬌
反義詞:暗箱操作、公開透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