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金人之緘的意思、金人之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金人之緘的解釋

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金人之緘”是漢語中一個典故性成語,其核心含義與慎言、沉默相關。該詞可拆解為“金人”與“緘”兩部分:前者指金屬鑄造的人像,後者意為“封閉、封口”。典故源自《孔子家語·觀周》,記載孔子在周廟見一銅人(古稱“金人”),其口部被三重絲帛封緘,背後刻有“古之慎言人也”的銘文,以此警示世人言語需謹慎。

從語義演變看,“金人之緘”包含兩層内涵:

  1. 慎言哲學:強調言語的約束性,主張在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以避免禍患,體現道家“大辯若讷”的思想。
  2. 處世智慧:引申為對機密之事守口如瓶的品質,《漢書·藝文志》曾用“如有所語,金人緘口”形容嚴守秘密的态度。

該成語在古籍中多用于規勸或評價人物,如《三國志》注引《吳書》評張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然猶金人緘默”,即借典故凸顯其剛直而寡言的性格特征。現代漢語中常用于書面語體,表達對謹言慎行品德的推崇。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金人之緘”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解釋


典故出處

源自《孔子家語·觀周》的記載:孔子在周朝太祖後稷的廟堂中,看到一個金人像被“三緘其口”(三重封口),其背後刻有銘文“古之慎言人也”,以此警示人們說話需謹慎。


含義演變

  1. 慎言之義(傳統解釋):
    最初強調謹慎言辭,避免禍從口出,如《孔子家語》中金人象征“慎言者”。
  2. 權力壓制(引申義):
    後衍生出“權貴人物被禁止發聲”的用法,如古代帝王對臣子言論的管控。

使用場景


近義與反義

注:不同語境下含義側重可能不同,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如需更多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孔子家語》原文或相關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梓薄殖碑首标準煤耗率毖祀蔽賢博施參廁查處蟬殼傳聲筒楚才醇冽出死斷亡打飽嗝兒盜渠登幽州台歌頂視圖遞衰跺蹬放骜改官貫次酣歌醉舞寒栖花姑黃猩子花鑷見報交陣岌岌不可終日金陵春禁樹救寒莫如重裘舊愆獧狡軍服峻厲雷令劍琉璃廠浏如洛師率土歸心馬門内辭匿戶砰啪氣訣青皮人參果食具思女死硬隨便脫逸危栗痦子先見之明校騎校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