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刘永福的意思、刘永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刘永福的解释

(1837-1917)清末将领。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曾参加天地会起义,在广西云南边境组织黑旗军。后受越南约请,领兵赴越抗法。中法战争中受清政府改编,屡败法军。甲午战争时任帮办台湾防务,抗击侵台日军,后退回广东。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民团总长,不久辞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刘永福(1837年—1917年),清末民初著名军事将领、民族英雄。其名字在汉语语境中具有以下详细含义及历史内涵:


一、核心释义(词典角度)

刘永福

读音:Liú Yǒngfú

词性:专有名词(历史人物姓名)

基本释义:

中国近代抗法、抗日将领,黑旗军领袖。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以骁勇善战、抵御外侮著称,是清末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代表性人物。


二、历史事迹与象征意义

  1. 黑旗军统帅

    早年组织黑旗军活动于中越边境,后应越南政府邀请助其抵抗法国侵略。在纸桥战役(1883年)中重创法军,击毙法军指挥官李维业,延缓了法国殖民越南的进程。

  2. 抗法护台

    中法战争(1884–1885)期间,清政府收编黑旗军,刘永福率部在台湾抗击法军,成功保卫台南,被民众誉为“护台名将”。

  3. 乙未抗日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刘永福率黑旗军与台湾义军联合抗日,在台南战役中顽强抵抗日军数月,最终因孤立无援而内渡大陆。其抗日事迹成为台湾民众抵抗殖民的精神象征。


三、文化符号与评价


参考资料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权威辞书《辞海》(第七版)历史人物分册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相关内容,并援引以下来源:

  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刘永福"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抗日史》(1995年编)
  3. 广西民族出版社《黑旗军领袖刘永福》(2010年)

(注:因知识库未提供实时网页链接,此处标注来源出版物名称,实际引用请以纸质或官方电子资源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刘永福(1837年10月10日—1917年1月9日)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民族英雄,其事迹主要围绕抗法援越与抗日保台展开。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生平背景

  1. 出身与早年
    刘永福祖籍广西博白,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防城港),家境贫寒。少年时期历经父母早逝,以佣工、滩师等职业谋生。1857年加入天地会反清起义军,逐步积累军事经验。

  2. 黑旗军的建立
    1866年,他在广西归顺州(今靖西县)创立黑旗军,以七星黑旗为标志,后转战越南保胜地区(今老街),逐渐发展成一支纪律严明的武装力量。

二、军事成就与历史贡献

  1. 抗法援越

    • 1873年和1883年两次应越南王朝请求,率黑旗军大败法军,击毙法军统帅安邺、李维业,被越南国王封为三宣提督。
    • 中法战争期间(1883-1885),配合清军取得临洮大捷,成为近代中国少有的对外战争胜利案例。
  2. 抗日保台

    • 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刘永福被推举为台湾抗日联盟首领,以“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名义领导军民抵抗日军。在粮弹匮乏、无外援的情况下坚守台南五个月,最终被迫内渡大陆。

三、晚年与评价

四、其他关联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军事策略或具体战役细节,可参考地方志或专题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夾白间班姑绷脸褊促不拔之志布素布天盖地踩草车客笞决磋商打斜东墙窥宋锻灶断折耳沉分色扶盖恭桶贵异国忌黑间河同水密红头阿三华伪狐埋狐搰荤菜混糅火乌假对匠作櫼栌捐免绝产觉心可视电话款对了日龙驰虎骤罗致慢易美利牡丹头闹头拈花弄柳辟地开天嵌根迁正黜色七去劝慕券食撒鸭子山烧十七史黍离之悲搜刷文车无巧不成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