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幹水的鐵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且救 趙 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此喻情勢危急。《戰國策》作“燋釜”。 宋 辛棄疾 《沁園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詞:“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犇雷。”此喻極渴。
“焦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o fǔ,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指燒幹水的鐵鍋,字面描述因高溫或長時間加熱導緻鍋中水分完全蒸發的狀态。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強調危機感或生理上的極度缺水,如描述戰争局勢、個人困境等。
“焦釜”通過具象的燒幹鐵鍋,生動比喻抽象的危險或渴求,常見于古籍與詩詞。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危急或幹渴)。更多用例可參考《史記》《戰國策》及辛棄疾詞作。
《焦釜》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詞語,它指的是煉丹術中使用的銅釜,用于煉制丹藥。這個詞語也常用來比喻經曆了極高溫度或巨大壓力的處境。
《焦釜》中的部首是“火”和“金”,部首筆畫分别為4畫和8畫。
《焦釜》一詞最早見于南朝宋文學家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窮途觸焦釜,馮河對敝帷。”其中“焦釜”一詞用來描述生活窘迫的困境。後來,這個詞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描述高溫或壓力環境的一個比喻。
《焦釜》的繁體字為「焦釜」。
在古時候的字典中,「焦釜」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沿用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焦釜》的幾個例句:
1. 經曆了戰争的年代,他們成為了生活在焦釜之下的人們。
2. 忍受了幾個小時的高溫,她的手已經熱得像握在焦釜上一樣。
3. 雖然經曆了焦釜之炎,但他們始終堅守初心,取得了***************。
焦點、焦慮、焦急、焦躁、釜底抽薪、釜底遊魚、釜底抽蓄等。
焦灼、熊熊、萦繞、升騰。
平靜、安甯、舒適、和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