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請客、饋贈,以錢代替謂之幹折。 明 朱權 《荊钗記·受钗》:“[浄]今日教我怎麼安排得酒與來人喫?[末]都是乾折,袖裡來,袖裡去。”《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駡了一回,就乘着熱鬧中,喚過當直的,分付将 賈公 派下另一分肉菜錢,乾折進來,不要買了。”
2.猶言白送。《平妖傳》第十回:“便跳下時,也走不動,倘遇了那賊頭陀,豈不乾折個性命與他?”《照世杯·七松園弄假成真》:“好心認做驢肝肺,乾折我娘娘一片雅情。”
“乾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以錢代物
指舊時請客或饋贈時,用錢代替實物作為禮品或禮金。例如《醒世恒言》中提到将肉菜錢“乾折進來”,即直接折算成現金使用。
白送、無回報
引申為“白白損失”或“無代價付出”,如《平妖傳》中“乾折個性命”表示性命白白葬送。
詞源與構成
“乾”通“幹”,此處讀作gān(非“qián”),意為“幹燥、無實質内容”;“折”指“折算”。組合後強調用錢替代實物或徒勞無果的行為。
語境應用
多用于古代文學或口語,描述人情往來中的金錢替代形式,或表達徒勞受損的無奈結果。
建議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避免混淆。
乾折(qián zh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天空分開、天幹裂開。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乙”和“斤”。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乾折一詞出自《說文解字》,最早的寫法是“乾敕”,表示“天幹裂開,壞了”。由于字形較複雜,現代簡化字将其修改為“乾折”。
在繁體字中,乾折的寫法與簡化字相同。
在古代,乾折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個人而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以“乙”為主體,上面放着一個“斤”的形狀,表示天空裂開。
1. 乾折之後,天空下起了暴雨。
2. 這場地震導緻了乾折,許多建築物倒塌。
乾折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為新的詞語,如:
1. 乾折裂:表示天空裂開的情況。
2. 乾折裂地:形容地面龜裂、裂縫縱橫的景象。
近義詞:裂紋、破裂、裂開。
反義詞:完整、堅實、無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