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請客、饋贈,以錢代替謂之幹折。 明 朱權 《荊钗記·受钗》:“[浄]今日教我怎麼安排得酒與來人喫?[末]都是乾折,袖裡來,袖裡去。”《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駡了一回,就乘着熱鬧中,喚過當直的,分付将 賈公 派下另一分肉菜錢,乾折進來,不要買了。”
2.猶言白送。《平妖傳》第十回:“便跳下時,也走不動,倘遇了那賊頭陀,豈不乾折個性命與他?”《照世杯·七松園弄假成真》:“好心認做驢肝肺,乾折我娘娘一片雅情。”
乾折(gān zhé)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語素及古籍用例中解析:
乾(gān)
折(zhé)
乾折指以虛抵實、無實質價值的折算行為,常見于兩類語境:
該詞今已罕用,多見于研究明清經濟史或方言古語文獻。其核心語義強調形式性替代與價值缺失,需結合具體史料理解語境㊟。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7.
㊟ 趙爾巽.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食貨志》. 中華書局, 1977.
㊟ 王力. 《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 2000.
“乾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以錢代物
指舊時請客或饋贈時,用錢代替實物作為禮品或禮金。例如《醒世恒言》中提到将肉菜錢“乾折進來”,即直接折算成現金使用。
白送、無回報
引申為“白白損失”或“無代價付出”,如《平妖傳》中“乾折個性命”表示性命白白葬送。
詞源與構成
“乾”通“幹”,此處讀作gān(非“qián”),意為“幹燥、無實質内容”;“折”指“折算”。組合後強調用錢替代實物或徒勞無果的行為。
語境應用
多用于古代文學或口語,描述人情往來中的金錢替代形式,或表達徒勞受損的無奈結果。
建議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避免混淆。
半開化半中腰倡子誠砺宸階充夥儲集處身大老爺峨峨湯湯二王廟番紅花繁鳥風陵堆富貴副食店該極高山景行汗馬功核輻射黑絲橫道荷盤懷土還手嘩晔灰槁岬嶱簡令濟世之才蠲赈钜細狂噬诳吓良裘蘿蔔邈永拏音女權披垂貧鳏仆齋啓陳清寒青龍偃月刀如火如荼沙日實業甩開雙绶水尾松寮天涯比鄰推處土模屯達衛送誣争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