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離開身體。《莊子·漁父》:“舉足愈數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唐 張籍 《寄宋景》詩:“詔發官兵取亂臣,将軍弓箭不離身。”
(2).傳說中之國名。《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離身 、 反踵 之君, 髽首 貫胸 之長。” 李善 注:“《周書》曰:‘ 離身 、 染齒 之國,以龍角神龜為獻。’《爾雅》曰:‘北方有比肩人焉,疊食而疊望。’ 郭璞 曰:‘此即半體之人,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腳,亦猶魚鼠之相合爾。’” 張銑 注:“ 離身 、 反踵 、 髽首 、 貫胷 ,四海國名。”
"離身"是一個漢語多義詞組,其釋義可從詞性角度進行專業解析:
一、動詞性釋義
二、名詞性釋義 2. 特指衣物與身體分離的狀态。《國語辭典》标注為"衣服不貼身"的穿着狀态,例如:"這件風衣設計寬松,離身約三寸有餘"(來源:《國語辭典》修訂本)。該用法在服裝領域常見,強調衣物與體表的距離參數。
三、方言延伸義 3. 江淮官話中具有"去世"的婉辭用法,該釋義收錄于《漢語方言大詞典》,例句:"老人家昨夜離身了"(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版)。此類地域性語義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文化多樣性。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主謂關系判斷具體含義,如《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提示:"離身作動賓結構時,常表空間位移;作偏正結構時,多表狀态描述"(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
“離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某物或某種狀态與身體分離。
出處與例句:
見于古籍記載的虛構國度,可能與古代神話或異域傳說相關。
文獻記載: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提及“離身、反踵之君”,李善注引《周書》稱其為“半體之國”,居民身體結構奇特(如僅有一目、一臂等),類似《爾雅》中“比肩人”的描述。
補充說明:
愛憐寶寘倴城編修标枝野鹿粃謬弛曠出驚淳緻戳燈撮鹽入水擋跖大氣輻射短話遁上二端惡煞發動鳳诏勾喚骨蹻孩兒菊恒娥階品戢戈警察進仕扃絹就就軍屯勘正課職狂稺夔府樂生糧倉量試流漾龍種埋沒鷗沙霈宥期冀槭槭區劃熱淚三三四四舍利子塔省中霜鐘水操疏屬屬玉觀隨園湍濑望山走倒馬王守仁五更香嚴謝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