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身為官。《詩·魏風·伐檀序》:“《伐檀》,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進仕爾。”《三國志·魏志·王肅傳》:“官寡而祿厚,則公家之費鮮,進仕之志勸。” 唐 韓愈 《送鄭十校理序》:“今生始進仕,獲重語於天下,而慊慊若不足,真能守其家法矣。”
“進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進仕”讀作jìn shì,意為進身為官,即通過某種途徑(如科舉、舉薦等)進入仕途、擔任官職。
《詩經·魏風·伐檀序》
文中提到:“《伐檀》,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進仕爾。”此處“進仕”指有德之士因官場腐敗無法入仕。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記載:“官寡而祿厚,則公家之費鮮,進仕之志勸。”強調官職與俸祿制度對士人入仕的激勵作用。
唐代韓愈《送鄭十校理序》
寫道:“今生始進仕,獲重語於天下。”描述某人初入官場即受贊譽的情景。
“進仕”是古代對進入官場、擔任官職的統稱,常見于經典文獻中,強調士人通過制度或才能實現社會地位的提升。如需更詳細例證,可查閱《詩經》《三國志》等典籍原文。
《進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向尋求官職或投身于政治事務。這個詞語經常用來形容人們通過各種手段進入政府機構或為官職而努力的行為。
《進仕》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是“進”,拆分部首是“辶”,總共6個筆畫;第二個字是“仕”,拆分部首是“人”,總共5個筆畫。
《進仕》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古代,想要成為官員必須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因此,人們為了能夠進入政府機構,都會盡力參加和準備科舉考試,以便通過考試獲取官職。
《進仕》的繁體寫法為「進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史書記載,古時候《進仕》的第一個字“進”有時會寫作「遴」,第二個字“仕”有時會寫作「士」。
1. 徐先生通過努力學習,最終成功地進仕為一名高級官員。
2. 他一直夢想着進仕,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
1. 進士:指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的人。
2. 進行:指進行某項行動或活動。
3. 仕途:指官員的職業道路。
1. 進取:指積極主動地追求進步和成功。
2. 投身:指投入某個領域或事務。
1. 退隱:指遠離社會事務,過隱居生活。
2. 辭官:指主動辭去官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