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戈的意思、戢戈的詳細解釋
戢戈的解釋
息兵。 唐 錢起 《送王使君赴太原行營》詩:“太白明無象,皇威未戢戈。” 宋 歐陽修 《下直呈同行三公》詩:“戢戈清四海,論道屬三公。”
詞語分解
- 戢的解釋 戢 í 收斂,收藏:戢翼。戢影。載戢幹戈(把兵器收藏起來)。 止,停止:戢怒。戢鱗(喻蓄志待時)。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戈的解釋 戈 ē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幹(乶 )戈。倒(僶 )戈。枕戈待旦。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戢戈”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息兵、停止戰争,常見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收起兵器,停止軍事行動,引申為平息戰事。
- 結構:“戢”意為收斂、收藏(如《說文解字》中“戢,藏兵也”),“戈”是古代兵器,代指戰争。組合後表示通過停止武力沖突實現和平。
二、用法與例句
-
文獻引用:
- 唐代錢起《送王使君赴太原行營》:“太白明無象,皇威未戢戈。”
- 宋代歐陽修《下直呈同行三公》:“戢戈清四海,論道屬三公。”
(兩例均以“戢戈”形容國家平息戰亂、恢複安定。)
-
近義表達:
類似詞彙包括“戢兵”“偃武”(均表停戰),而反義詞如“興兵”“動戈”則強調發起戰争。
三、相關擴展
- 成語關聯:
“櫜弓戢戈”(收起弓箭和兵器,比喻結束戰備狀态)與“載戢幹戈”均源自《詩經》,進一步強化了“戢戈”的和平意象。
- 文化内涵:
古代中國強調“以和為貴”,“戢戈”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反對窮兵黩武、倡導仁政的理念。
四、權威參考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或通過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獲取更多例句及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戢戈的意思
戢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收起武器,停止戰鬥。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戢戈的部首是戈,筆畫數為7畫。
來源
戢戈的來源于古代的兵器,戈是一種古代兵器,在戰争中被用于攻擊敵人。戢戈則是指将戈收起,停止使用。
繁體
戢戈的繁體字為戢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戢戈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戈字的形狀,表示停止戰鬥的意思。
例句
1. 在戰争的最後,雙方戢戈而回,結束了長期的争鬥。
2. 他們意識到戰鬥已經無意義,紛紛戢戈歸家。
組詞
戢兵(收兵)
戢刀(套住刀,使停戰)
戢箭(拔去箭,表示停射)
近義詞
收兵
停戰
反義詞
舉戈(舉起戈兵,即開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