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戈的意思、戢戈的詳細解釋
戢戈的解釋
息兵。 唐 錢起 《送王使君赴太原行營》詩:“太白明無象,皇威未戢戈。” 宋 歐陽修 《下直呈同行三公》詩:“戢戈清四海,論道屬三公。”
詞語分解
- 戢的解釋 戢 í 收斂,收藏:戢翼。戢影。載戢幹戈(把兵器收藏起來)。 止,停止:戢怒。戢鱗(喻蓄志待時)。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戈的解釋 戈 ē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幹(乶 )戈。倒(僶 )戈。枕戈待旦。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戢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典籍運用兩方面來理解:
-
字面意思:
- 戢 (jí): 本義為收斂、收藏、止息。《說文解字》釋為:“戢,藏兵也。從戈,咠聲。”意指将兵器收藏起來,引申為停止、止息。
- 戈 (gē): 古代一種主要的長柄橫刃兵器,是戰争的象征。
- 合義: 因此,“戢戈”的字面意思就是收起兵器,停止戰争。它形象地描繪了将用于戰鬥的戈矛等武器收藏入庫或放置不用的狀态,直接指向戰争的結束。
-
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 停戰休兵: “戢戈”最核心的含義就是停止戰争,實現和平。它表達了結束敵對狀态、平息戰亂的願望和行動。
- 和平的象征: 這個詞組本身就成為和平的代名詞。當說“戢戈”時,不僅指具體的收兵動作,更象征着從戰争狀态轉向和平安甯的狀态。
- “止戈為武”的體現: “戢戈”的意象與中國古代“止戈為武”的戰争哲學思想高度契合。“武”字的構成本身就被認為是“止戈”,即制止幹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因此,“戢戈”也蘊含着通過力量(包括武力)來最終達成和平、制止暴力的深層含義。
“戢戈”意指收起兵器,停止戰争,實現和平。它既是一個描述具體軍事行動(收兵)的詞語,更是一個象征着從戰亂走向安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和平(尤其是“止戈為武”思想)的重要詞彙。
引用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對“戢”字的釋義是理解該詞的基礎。
- 《漢語大詞典》:作為權威的漢語工具書,其對“戢戈”詞條的收錄和解釋具有權威性。
- 古代典籍用例:如《詩經·周頌·時邁》有“載戢幹戈,載櫜弓矢”(收起幹戈,藏好弓箭)的句子,是“戢戈”意象的早期經典運用。其他史書、文學作品中也常見此詞用于描述戰争結束、天下太平的場景。
- “止戈為武”的哲學思想:這一深刻影響了中國戰争觀與和平觀的思想,是理解“戢戈”文化内涵的關鍵背景。相關論述可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等典籍及後世的研究著作。
(注:由于搜索結果未提供具體網頁鍊接,以上引用标注的是概念性來源類别,實際撰寫引用時需查找對應權威詞典網站、古籍數據庫或學術著作的具體頁面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戢戈”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息兵、停止戰争,常見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收起兵器,停止軍事行動,引申為平息戰事。
- 結構:“戢”意為收斂、收藏(如《說文解字》中“戢,藏兵也”),“戈”是古代兵器,代指戰争。組合後表示通過停止武力沖突實現和平。
二、用法與例句
-
文獻引用:
- 唐代錢起《送王使君赴太原行營》:“太白明無象,皇威未戢戈。”
- 宋代歐陽修《下直呈同行三公》:“戢戈清四海,論道屬三公。”
(兩例均以“戢戈”形容國家平息戰亂、恢複安定。)
-
近義表達:
類似詞彙包括“戢兵”“偃武”(均表停戰),而反義詞如“興兵”“動戈”則強調發起戰争。
三、相關擴展
- 成語關聯:
“櫜弓戢戈”(收起弓箭和兵器,比喻結束戰備狀态)與“載戢幹戈”均源自《詩經》,進一步強化了“戢戈”的和平意象。
- 文化内涵:
古代中國強調“以和為貴”,“戢戈”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反對窮兵黩武、倡導仁政的理念。
四、權威參考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或通過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獲取更多例句及曆史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挨靠百人會便條冰花糖並列逼氣博換不世之業柴車赪尾村迳大航端雅反方鳳肺風雅敷光敷綸隔間華辇葪柏蹐蹐靖節先生金鶴垆金蘭小譜絶話龛鬖兩梁冠聯襟鍊輪倫巴論短道長盟詛佞巧偏衫僻語棋院軟語溫言若有所思擅適膻行沙棠舟射鞴沈醇勝冠勝人一籌慎小事微食鹽雙兔碑塌心天與人歸挑戰者透射文昌魚物累瑕不掩瑜小海唱小絹洗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