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urtesy demands reciprocity; deal with sb. as he deals with you; pay sb. back in his own coin] 在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借指用對方對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對待對方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謂禮以相互往來為貴。《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李昂》:“ 權 ( 李權 )拱而前曰:‘夫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鄙文不臧,既得而聞矣,而執事昔有雅什,嘗聞於道路,愚将切磋可乎?’”
“禮尚往來”是漢語成語,源自《禮記·曲禮上》,現廣泛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的禮節原則。具體解析如下:
核心含義
指在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即對方以禮相待時,自己也應以禮回應。後引申為“以對方對待自己的态度或方式回應對待對方”。
成語結構
語言用法
社會意義
體現漢族文化中的互惠價值觀,常見于親友往來、商務活動等場景,通過禮物或禮節表達尊重與維系關系。
通過這一成語,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相互尊重”與“和諧共生”的核心理念。
“禮尚往來”是一個成語,表示對待别人應該有禮貌,回報别人的好意或行為,以表達謝意或報答。這個成語是由三個字組成,包括“禮”、“尚”和“往來”。下面對這個成語的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進行解釋。
“礻”(示字旁)是“禮”字的部首,表示祭祀的儀式;“尚”是由“小”和“尙”組成,表示對别人的尊重。一共有9畫;“言”是“往”字的部首,表示說話。一共有2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顔淵》中,意思是接受别人的恩惠之後,應該用同等的禮貌回報。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準則,表達人們對待他人的禮儀道德的要求。
在繁體中文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禮尚往來」。
在古代文化中,一些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在古時候,成語“禮尚往來”的“尚”字是由“小”和“長”組成的,表示對人的尊敬。另外,“往”字也略有不同,寫作“彳”和“㐬”,表示人行走。
他對我非常友好,請客吃飯,我必須回報他,畢竟禮尚往來。
禮貌、尊重、回報、恩惠、德行、關愛
投桃報李、報答人情、以德報怨、酬謝、感激
以怨報德、無禮、冷漠、忘恩負義、不知感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