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纰罽的意思、纰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纰罽的解釋

古代 氐 族人所制的獸毛織物。《逸周書·王會》:“請令以丹青、白旄、紕罽、江歷、龍角、神龜為獻。”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上世戎狄,有樹惇者,其享覲共主,白鵠之血以飲之……白旄、紕罽以薦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纰罽(pī jì)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纰"本義指布帛、絲縷等織物的稀疏或破裂,《說文解字》載:"纰,缯欲壞也"(來源:《說文解字》卷十三)。"罽"則特指毛織物,《漢書·西域傳》注:"罽,織毛為布者"(來源:《漢書》顔師古注)。二字組合後,多指制作粗糙或已破損的毛氈類織物。

二、詞源分析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記載"纰罽不鬻",鄭玄注:"纰,疏也;罽,毛布也。疏惡之布當自用"(來源:《周禮注疏》卷四)。明代方以智《通雅·衣服》進一步說明:"纰罽謂粗毛布,邊裔所貢"(來源:《通雅》卷三十六)。

三、文獻用例 在清代考據著作中,《日知錄·財用》記載:"纰罽之屬,非中土常服,故禮制禁用"(來源:《日知錄》卷十二),反映其作為邊地粗織物的特殊屬性。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标注為"古代毛織物名"(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纰罽”一詞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可能因來源或語境差異導緻含義不同:

  1. 作為成語(讀音:pī jī)
    指言行舉止不得體、不合規矩,常用于批評或諷刺行為失範的人。例如形容某人在正式場合穿着隨意或說話唐突。其發音“pī jī”可聯想為“批雞”,通過諧音幫助記憶(類似批評一隻不得體的雞)。

  2. 作為織物名稱(讀音:dù jì)
    指古代氐族人用獸毛制成的紡織品,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手工藝品。這一解釋更偏向物質文化範疇,與成語的抽象含義截然不同。

注意:兩種解釋的拼音和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用于描述行為規範,應取第一種;若涉及古代織物,則參考第二種。建議通過權威詞典或文獻進一步确認具體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北美自由貿易區筆算不絶如線怅人琴逞味陳鏡開笞法崇文館酬倡湊會定閱惰農風恬浪靜鶴頂鳥滑魚乎爾毀跌夾脊梁建漆讦奸旌蓋幾起幾落蠲賦決波騟谲主居學酷肖藍靛蘭幹洌洌厘睫龍箋鹿囿彌代命路暖豔奴視盤松潘天壽飄浮僻邪破竹虔恭啓閉棄井齊驅齊俗畎渎人煙驲丞山搖地動聖尼升受適秝順口跳讀擿埴索途五服鄉頭小吳生